
你会读书吗?
读过的书,你能记得多少呢?
我曾经读过的书,大多忘得差不多。有时候身边的人问我,这本书讲了什么,我居然答不出来,似乎读了一个寂寞。
读了日本作家奥野宣之《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才发现我之所以会忘记,是一味的盲目阅读,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掌握,甚至吸收书中的精华。
那回归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有人说为了娱乐,打发时间,有人说为了解决身边的问题,也有人说,为了重建思维,提升格局等等,无论是哪种原因,我们都是希望书中的内容能够丰富我们心理,精神世界。
如何将书中的内容转化为我所用,这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是这方面的专家,他分享了许多的经验和方法。
他倡导首先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的阅读。
比如阅读之前,可以带着这些问题: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在哪里?
其次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作者崇尚返璞为真的“笔记读书法”,倡导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标配。
奥野宣之还列举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
作者着重分为两大方面来分享:
第一,先教你通过笔记如何选书、如何购书、如何读书、如何活用。
第二,通过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
最后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这一点就强调了输出的总要性,比如大家聚在一起总能聊上几句政治话题,可是真正能够写出相关文章或者新闻的人却少之又少。
这也说明掌握再多信息,如果不积极输出,也无法形成知识体系。而读书笔记,就是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书中要点,同时,通过之前的笔记重读,会更迅速的掌握书中要点。
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读死书”。坚持“只选好书,只读好书”的做法可能不太现实,但只要我们张弛有度的贯彻“好书要细细研读,其他书就粗读略读”的原则,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是的,种类不同,特别是当我们带着需求阅读时,就会更加清晰的知道该精读,还是略读。
自从读了这本书,我当阅读时,我都会问自己一句话,通过这一本书,我想要的是什么。带着目的去阅读时,也能更加明白阅读的意义。
比如追小说,我会考虑如何学习人物刻画,情节设置等等,比如读传记,我会考虑通过名人的经历来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比如看方法,经验类的书籍,就会好好做笔记,记录可实操的办法。
总之,带着目的去阅读,想要获得的知识,信息更加的直接,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