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李力群晚年照片
(本文根据高燕生口述整理)
母亲生前最爱的唐诗名句就是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绝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母亲在世时每年期盼着京城的秋季,因为她和父亲生前最喜欢西山的枫叶,漫山红遍令人陶醉。父亲走后,那片片枫叶仿佛寄托着她对父亲的哀思。
一叶一菩提,一年一清明。今年四月六日,清明节刚过,我的母亲就带着对父亲深情的思念和内心无比的遗憾走了,享年九十九岁。
母亲李力群祖藉江苏睢宁,1920年12月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从事党的宣传教育工作,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母亲告诉我,她与父亲高岗一九四零年在延安相识,当年由毛主席和陈云等人介绍安排结为夫妻。此后相濡以沫,结伴同行投身于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中。
每逢清明倍思亲,但是年迈多病的母亲今年实在不能亲去父亲墓前祭扫,我深知母亲内心的苦涩和情感。父亲高岗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七日离世时才四十九岁,而母亲则年仅三十四岁。人世间的悲哀莫过于夫妻间的生离死别。母亲提起父亲常含泪不语,往事不堪回首,令人悲痛欲绝,扼腕叹息。
父亲走后安葬在京西万安公墓,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也长眠于此。母亲每逢清明节都会来这里看望父亲,悄悄点燃三柱香寄托心中的哀思。此时的母亲只有将万般思念藏在墓前的花蕊中,她的泪水则洒在了墓前的草丛里。
父亲离世时我还在母亲的腹中,但是我仍能体会到母亲内心万般无奈的痛苦。
第一排右一为父亲高岗
母亲曾拉着我的手说,父亲来京后因工作关系,常去玉泉山开会。工作之余父亲最喜欢与朱德老总和陈毅元帅下围棋。
适逢秋季,天高气爽,香山红叶烂漫,父亲就会拉上母亲驱车来到山下散步,欣赏那漫山的红叶。
那时因为父亲的关系,母亲经常见面的都是中央大领导同志,包括毛主席、周总理和彭德怀及林彪等人。母亲也和这些领导人的夫人非常稔熟,大家有时凑到一起聊天彼此很是亲热。
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在那政治风云容易突变的岁月里,父亲含冤走后,一切突然变得非常冷漠。难怪孔子曰:"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测散。故君子不与也。"母亲犹如冰火两重天,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她的泪水哭干了,心也碎了。真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红楼梦》语)
但是,患难见真情。母亲说:我们家从东郊民巷搬至新街口后,家境一落千丈,往日车水马龙,现今门可罗雀,再无人登门拜访。但是一天傍晚忽然来了个行色匆匆的军人,进门后小声地问侯母亲有什么困难?母亲下意识地感觉到一定是彭老总派来的人,母亲话还没出口,那人便摆手示意不要再问,其实双方早已心照不宣。母亲说:彭总和父亲都是性格直率之人,抗美援朝时俩人彻夜谈工作,彭总从不讲究,在沙发上倒头就睡且鼾声如雷,父亲则趴在办公桌上打盹。
岁月无情,世事沧桑。1959年庐山会议彭总出事,母亲被有关部门叫去勒令交待父亲和彭总相互勾结的罪行。1962年习仲勋副总理因小说《刘志丹》一书被污陷打倒后,母亲又被揪去审查当年父亲和习仲勋的关系。尤其是文革岁月中,母亲被造反派抓去彻底交待所谓"高饶反党集团“罪行。无奈中母亲只能含泪辩解说:高岗根本不认识饶漱石,俩人也未一起工作过。所谓"高饶反党集团联盟”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从何论起。
造反派对母亲疯狂打骂,母亲吃遍了苦头。世人皆知窦娥冤,其实母亲真比窦娥还要冤。母亲说:当她看到造反派在揪斗彭老总时,她的心在滴血。那个年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母亲自从参加革命,个人命运都是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她何罪之有?
父亲高岗与母亲李力群合影照
母亲回忆,当年与父親在延安相识年仅十九岁。一九四零年的一天父亲突然提出带母亲去见毛主席。到了杨家岭主席的窑洞,桌上早已摆好了鸡蛋炒辣椒和土豆,原来主席要请父母吃饭。
毛主席衣着简朴穿件破旧棉袄,谈笑风生中操着一口浓重的湖南乡音,他话里有话地暗示:让母亲今后好好照顾父亲生活。临别,主席还亲热地拍拍母亲的肩膀说:"我的话你懂了吗?"一头雾水的母亲,这下总算听明白了,真是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几天后,王明、王若飞、习仲勋一起来找母亲,说是晚上开会请母亲参加。到了会场才知是婚礼,母亲被安排在父亲身边坐下,桌子上放了堆大枣。王若飞兴高彩烈地大声宣布婚礼开始,母亲就是这样和父亲被组织上正式安排结婚了。
母亲李力群年轻时照片以后,母亲跟随父亲转战至东北,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父亲配合陈云、林彪和彭德怀完成了一系列战争所需的后勤供应和物资保障工作。同时解决了日伪政权和苏军占领东北后遗留的经济和工业生产瘫痪的难题。很快将东三省建成了新中国的工业基地,一九五零年钢产量已占至全国90%以上。父亲当年正值年富力强每天工作通宵达旦,多亏了母亲日夜在他身边照顾守候,父亲身体才没有垮下来。
母亲跟随父亲进京后,一共搬了五次家。先是住在三里河国家计委宿舍一处单独院落(后改为国家经委幼儿园),然后搬至东郊民巷,后又被安顿到西城新街口,文革时期又被强制安排到牛街一处小院子里。母亲一生可谓:"时运不齐,命运多舛。"(《滕王阁序》)。
好在蒼天有眼,世间非无圣主。毛主席还是没忘记当年窑洞里年仅十九岁的小姑娘。是他老人家当年将母亲许配给了父亲高岗。1971年在毛主席的亲自指示下,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派人将母亲从安徽接回北京,全家被安排在王府井一处闹中取静的小四合院里。
母亲告诉我:当年毛主席经常将父亲召至中南海彻夜长谈。朱老总告诉父亲,主席爱看古书历史知识渊博。主席和父亲古今中外纵论国事,聊至兴起时主席拿出茅台酒请父亲品尝,还半开玩笑地说:这是青梅煮酒论英雄。
母亲历尽沧桑劫后余生,她的政治待遇也开始改变了,先后被安排为全国第四届人大代表和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父亲高岗五十年代初照片
父亲沉冤多年,母亲如巨石压顶。她不惜四处奔走呼号,多次上书各届中央领要求重新调查父亲的冤案。胡耀邦同志曾安慰母亲说:高岗不反毛主席和共产党,屬于党内问题。
胡锦涛和曾庆红对于母亲的上访来信都做过重要批示,同时安排中组织部原常务副部长李铁林前来慰问和了解情况。
直至2004年中旬,中组部副部长赵洪祝和中纪委副书记张惠新代表中央前来看望母亲时特意说道:高岗同志的问题中央很重视,查阅历史档案五百多份,他为党和国家做了大量工作,对西北、东北根据地创建和抗美援朝做了很多贡献。
母亲听罢老泪纵横,但是脸上却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为父亲多年的沉冤总算争回了一点名份。
母亲是老共产党员最看重父亲的名节,她深知"高岗同志"四个字的份量,字字重于千钧,因为它代表了中央的声音。虽然是迟来的称谓,母亲还是释怀了。她后来说:总算对九泉之下的父亲有了点交待。世人以为母亲太痴情,谁知背后都是辛酸泪。
母亲一辈子情系西北黄土高坡,也深深眷恋着东北的黑土地,但是她更加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毛主席曾意味深长地夸奖说:李力群在东北是很有名的,她创办的育才学校养活了很多军队干部子弟。放眼当今,育才学校已是桃李满天下,江山代有人才出。
亲爱的母亲虽然离我而去了,但我深知她老人家仍心有不甘,因为父亲并未彻底昭雪,这是她心中的遗憾。
我遥望西山,已是春色欲浓,但愿今年秋季枫叶再红时,母亲和父亲的英灵能再次相约一起“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山红遍,层林尽染,世外净土。那是母亲的最爱,也是母亲魂牵梦绕的地方。
父亲高岗战争年代照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