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
写在前面:
近日在微博上看到高晓松发布的两条动态。其中一条是陪伴大家七年的《晓说》将在4月彻底结束,谈话节目《晓年鉴》也将于11月14号他50岁生日时结束;另外一条是高晓松决定“解锁新身份”,出任智联招聘首席职场发展官。
2019,半生倏然飘过,高晓松已经50岁了。如今,他的身份有很多,微博认证是阿里文娱战略委员会主席,雜書舘馆长。除此之外,他还是脱口秀主持人、音乐人、导演、编剧、制片人、作家等等。
五十知天命,而今高晓松跨界职场,为处在“中年危机”恐慌中的人们播撒了希望:人到中年,并非只有危机,它只是旧日子的谢幕,新生活的开始。
01
35岁以后的人生,很疲惫但不绝望
2006年,36岁的杨绍辉空降到某民营股份制企业担任办公室主任。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半死不活的国有企业做了2年办公室副主任。
主任42岁,平庸无奇,如果没病没灾也不出啥意外的话,他会在这个位置上“把牢底坐穿”,熬到退休。
一个萝卜一个坑,“老萝卜”不挪窝,杨绍辉基本上没有升迁的希望。在这个除了“稳定”之外,几乎没啥优势的企业里,他备受煎熬。最后一咬牙,他辞去了公职。
递交辞呈的前一天,父母苦口婆心地劝他,毕竟在老人眼中,稳定压倒一切。杨绍辉低头抽着烟不言语。末了,他掐灭了烟头,看了父母一眼,什么都没有说,走进了书房。
看到儿子铁了心,父母也就不再劝说。孩子大了不由娘,随他去吧!
七月的夏天,热浪袭人,新官上任,杨绍辉格外谨慎。从资产盘点、员工食堂管理到对内对外发函、接待,这份忙碌但琐碎的工作,让他再一次领悟到一个残酷的现实——比做好工作更重要的,是做最有价值的工作。
所以,当公司把企业文化建设这项工作从人力资源部转给办公室时,他兴奋地觉察到,这可能是未来他在新东家做出成绩、奠定“江湖地位”的绝好机会。
杨绍辉以前在国企的时候也做过企业文化建设,但他那会儿的工作有点虚,企业文化建设太流于形式,不过是喊喊口号,制度上墙而已,没什么特色和亮点。在民企,老板是结果导向的,一定得拿出点实打实的成绩来。
杨绍辉给在北京某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同学打电话求助,向他请教企业文化建设的策略,同学给了他特别有价值的建议。
同学建议杨绍辉先分析一下公司当前企业文化管理的长短板,并根据发现的问题确定基本政策取向,然后在访谈、调研、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形成初步解决思路。
那段时间,杨绍辉忙得脚踢后脑勺。在大量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并结合同学的建议,他把公司已有的企业文化精髓进行提炼和提升,形成了完整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接下来,他根据公司的核心理念要求提出各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遵循的管理准则和管理方法,并形成了《企业文化管理手册》、《员工行为规范手册》、《企业文化故事精粹》等成果。
最后,他还为公司制定了从企业文化理念宣贯到企业文化传播渠道建设的落地实施方案。
这一系列动作下来,让老板和同事对杨绍辉刮目相看。特别是《企业文化故事精粹》中,汇集了大量公司的价值观小故事。
这些故事都是发生在员工身上的平凡而真实的故事。这让公司上下都能感受到企业文化其实离自己很近,从而使无形的价值观能深烙在他们有形的工作中。
杨绍辉把企业文化建设这种务虚,不容易出成绩的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并且实现了体系化、制度化和可持续化,这成为他入职新东家以来最抢眼的成绩。
这一年,他37岁,入职一年,站稳了脚跟。
他也曾经有过一段近乎绝望的日子。那时他刚离开安全稳定的国企进入人生地不熟的民企,36岁,上有老下有小,人到中年,无所依傍。
写到这里,我想起知乎上有一个特别火的问题:“找工作时用人单位普遍要求 35 岁以下,那 35 岁以上的人都干嘛去了?”
有人愤愤地说:难道35岁以上就得回家等死吗?
网络热文《狗日的中年》中说:想不到一奔子就挖到中年,才发现中年碎了一地的烟火。中年是个卖笑的年龄,既要讨得老人的欢心,也要做好儿女的榜样,还要时刻关注老婆的脸色,不停迎合上司的心思。
人到中年不如狗,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一次裁员、一次大病、一场失败的生意都可能摧毁一个看似体面的中年人。
人到中年,生活的确不易,但生活也并没有人们想象得那样狼狈。
无数个杨绍辉们在不断拥抱变化中,坦然地接受命运的馈赠。他们直面有点迷茫、有点焦虑、也有无限希望的中年。
他们全力以赴,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02
中年不过是旧日子的谢幕,新生活的开始
2008年,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离职。老板没有通过外部招聘进人,而是找到了杨绍辉。老板说:你有能力、会办事,我信任你,办公室和人力资源部你“一肩双挑”吧!
杨绍辉一手抓行政、一手抓人力,有点力不从心。虽然行政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工作领域,他需要重新学习很多新知识。
当时,人力资源部与技术部、市场部被某些同事戏称为“野战三中队”。因为这三个部门的头头都是“半路出家”。那么多双眼睛直勾勾地盯着他,杨绍辉感觉如芒在背,那段时间他特别焦虑。
工作中遇到了难题,他就请教在北京管理咨询公司工作的同学。他想在这个岗位上主动出击做出点成绩来,但是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同学给他支招:先从专业壁垒不是特别高的板块,比如培训入手,做出点成绩来给老板看看,也堵上悠悠之口。
在同学的帮助下,杨绍辉带领人力资源部同事开始重新打造公司的培训体系。
他们通过对企业战略进行深入分析,设计了通用类课程;通过对岗位职责的分析,设计了岗位专业类课程;通过对职业发展前瞻性需求和岗位素质模型分析设计了个人发展类课程。
并且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建立了任职资格与培训课程的对应矩阵,同时开始着手建设公司的内部培训师队伍。
科学地搭建培训管理体系,再一次刷新了大家对杨绍辉的认知。
一开始,有些课程还开展不了,但随着内部培训师队伍的建设,很多通用类课程以及岗位专业类课程都可以由内部培训师来授课,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而且由于接地气、贴合实际,培训效果特别好。
老板对杨绍辉非常满意。
转眼到了2010年的夏天,此时杨绍辉已经在这家企业工作了4年。这天,老板找杨绍辉谈话。老板说:你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都很强,论年龄、论资历也该往上走一步了,我给你压压担子。
老板提升杨绍辉做人力资源总监,并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全面主持公司的绩效改革。
虽说是升迁,但杨绍辉并没有一丝喜悦。他把老板的意图看得通透:近年来公司发展势头迅猛,几位高层领导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老板不过是想借绩效改革这把刀重新调整权力布局而已。
杨绍辉走马上任,开始迅速着手绩效改革。调研结束后他开始牵头进行制度层面的设计,然后在公司层层推进改革。
几位副总的绩效考核成绩由老板直接打分,这样就强化了老板的权威。副总们的考核成绩放在一起进行排名,排名直接与浮动工资挂钩,这样,他们就多了一层竞争关系。利益上的竞争,导致他们再也不可能联合在一起对抗老板了。
老板对绩效改革的成果非常满意,但改革势必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杨绍辉受到了来自既得利益群体的猛烈攻击。在工作中,他们以各种理由推诿、拖沓,给他制造难题。
他们对改革不满,又不能攻击老板,只能转而攻击他,杨绍辉默默承受。
有一次一起撸串,我问他:“杨哥,他们挤兑你,你不憋屈么?”他举起肥厚的手掌故作“兰花指”,学着女人的腔调搞笑地说:“大王让我歌,我能不歌么?大王让我舞,我能不舞么?”随后撂下手,表情凝重地说:“为老板背锅,这不是职责所在嘛!”
踩坑、扛事儿、背锅,杨绍辉戏称这是自己在职场收获的“三大件儿”。说这话时,他早已除去了“野战三中队”的诨号,与财务总监、销售总监并称“三巨头”,成为公司的实权派人物。
谁说中年是向上发展的终结?它不过是旧日子的谢幕,新生活的开始。
03
创业,你什么都得干
2012年,杨绍辉42岁,他已经在这家民营企业整整工作了6年。常言道:四十不惑,杨绍辉敏锐地觉察到,无论是年龄还是职位,他都已经到天花板了,该转型了。
他盘点了一下自己的资源、能力,决定创业。他租了一间不到60平米的写字间,注册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开启了CEO兼业务代表兼首席顾问的全新生活。
打工的人不晓得创业的苦。脱离了平台按月发薪的日子,杨绍辉才发现,创业真特么不是人干的活,难,太难了!苦,太苦了!
管理咨询行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杨绍辉的“庙”太小,别说“大手”,就连那些稍微有点工作经验的人都不愿意到他这样的小公司就职。
他经常自己跑市场、拉业务、做咨询,像个“千手观音”。但多数时候是拉不来业务的,小公司没这个需求,大公司看不上他,他像个受气的小媳妇儿。
那段时间他像个“魔障”似的,天天琢磨:生意打哪儿来?后来有高人点拨他:“混圈子”。
他筛选了几个“总裁班”、“EMBA研修班”,开始混迹其中。还别说,这里真有不少本地的企业家,有些企业规模还挺大。大家有了同窗之谊,交流起来就少了一层障碍,多了一层亲近。
很快,杨绍辉混成了班级里人气颇高的人物,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军师”。杨绍辉发现一个问题,不少同学都喜欢找他出谋划策,但就是不能转化为项目合作。
说白了,混了这么久,没混出一个单子,还搭进去不少学费!问题出在哪里呢?
有次和班主任喝酒,喝得比较透,班主任点拨他:咱们的学员,以中小企业居多,他们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他们会咨询你。
但他们并不会购买一个专业的咨询项目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好比人们平常有个头疼脑热的,并不见得要去医院问诊打针一样。
杨绍辉恍然大悟。他问班主任:那不是还有一些大企业吗?班主任说:大企业的学员有时候我都见不到。来上课的那些有不少是替老板记笔记的秘书、助理,他们没有太多话语权。
另外,大企业如果想做管理咨询的话,会对接国内一些大型咨询公司,小公司不在考虑之列。
杨绍辉听完,觉得一盆冷水兜头浇下,瞬间清醒了不少。不管怎么样,先活下来再说。
那顿饭之后,他考虑了好几天,之后转型做劳务派遣。杨绍辉在艰难中苦苦支撑,像黑暗里或明或灭的火苗。
04
人是活的,出路总归是有的
2014年,杨绍辉44岁,相较于“总裁班”不少养尊处优的学友们,他的生活看起来太过奔波。
有次去拜访一位学友,人家很大方地把劳务派遣的活儿给了他。末了,学友很体贴地说:“老杨,你下次派个小兄弟来就行,这点小事不用亲自跑一趟”。杨绍辉既感动又难过。
这年年底,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考察和论证后,杨绍辉决定破釜沉舟,重新调整人生方向。他收缩劳务派遣业务,抵押了房子,接手了一家汽车美容会所。
杨绍辉的汽车美容会所和别家没有太大的不同,主营业务都是洗车、除渍、除臭、吸尘等清洁服务以及打蜡、抛光、镀膜、划痕处理等美容养车服务。
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他在几个“总裁班”和“EMBA研修班”攒下来的好人缘。
他拉班主任和几个同学入股,在大家的推动下,很多同学都在他的店里办了储值卡。
为了做好客户维护,增加客户粘度,杨绍辉牵头成立了一个松散的企业联盟。以中小企业为主,每个行业一家,彼此间没有业务竞争,共享客户资源。
通过这个联盟,向会所的客户提供财税咨询、法务咨询、有机农产品等本地生活服务。有些服务是免费的,客户享受了很大的实惠。
汽车美容服务的市场本来就不错,杨绍辉“混圈子”又带来了大量的客户,企业联盟又促进了品牌传播,所以,他的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人力资源总监杨绍辉,东奔西突、辗转腾挪,终于成功转型。
2019年,杨绍辉49岁,这个年龄是相当成熟和理智的年龄。汽车美容会所已经开了分店,商业的历练,让他对人情世故洞若观火。
转型的焦虑,曾经是他中年人生最灰暗的底色。但杨绍辉,却始终脚踏实地,一点一点地描画着自己的人生图景。他代表了一类人,一类如骆驼般负重前行的中年人。
他们没有妄自菲薄、唉声叹气,而是直面不可预知的未来,深一脚浅一脚地探索那些充满无限可能的道路。人到中年,以一颗豁达的心与自己和解。
人生最大的危机不是来自中年,而是来自自己。那些对生活保持浓厚兴趣的人、持续学习的人、迎接改变的人,从来不是被抛弃的中年人。
高晓松在《晓说》中有一句话:
路,走了49年;
方向,却不止一边。
行装,偏爱黑色;
内心,却是此间少年。
愿你保持初心,永远别丢下梦想,永远都充满敬畏。敬畏生命,敬畏生活,敬畏阅历,敬畏年龄。
活着就要不断接受锤炼,最终的结果不是让你跪地求饶,而是让你铭记,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你绝不弯腰!
作者简介: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十余年HR从业经验,经历了从一线员工到高管的职业发展历程。只写实用的成长干货,推动你的职场进化。如果你正处在职场困境中,请为自己找一个靠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