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小时成长为业内准专家的秘笈

作者: 鸣鹿11 | 来源:发表于2017-05-27 15:48 被阅读79次
    来自千图网

    很多人都听说过10000 小时定律,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学习10000小时,如果一天按8小时算,那么需要10年时间,不过,如果想快速学会一本陌生的技术,成为一个业内的“准”专家,有20个小时其实就够了。

    最近,刘润商学院中的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一套20小时的快速学习方法,感觉非常有意思,非常有可操作性,非常适合零起步学习一项新技能的广大热爱学习的人群。

    刘润老师是一名商业顾问,他每天要面对各行各业的各种不同客户,这些客户基本上都是一个行业内的专家,他们“精通”行业99%的商业细节,而刘润老师作为商业顾问,必须用20小时,“学会”相关行业80%的核心逻辑,只有这样,才有资格跟这些专家说“我认为”,才有资格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业顾问。

    我自己是个计算机策划编辑,计算机前沿技术层出不穷,想约到好的作者,约到前沿领域的作者,一定也是需要对相关技术有所涉猎的,现在流行跨界,流行斜杠,多学一些新技术对很多人也是非常有好处的,所以刘润老师的经验真的是甘露,是春雨,是醍醐呀。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在20小时学通一门新技术呢,下面是我读完刘润老师的文章后的一些理解和总结。

    5小时:大量泛读相关图书

    要学习一项新的知识以前,很多人喜欢买一本号称“史上最好的书”,然后计划从第一个字精读到最后一个字,对于一般人来说,其实这真的很不容易实现,因为对于新技术,我们都是零起步,什么都不知道,一上来就精读,会有很专业词汇不懂,很多坑,很多坎,所以就会很容易从入门到放弃,很有可能一本书也读不完就放弃了。

    如果你想学习的新技术是“人工智能”,那么正确的姿势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先上豆瓣网,搜索“人工智能”,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比如《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第3版)》,如果豆瓣上的下评论数不是很高,也可以在当当网或者京东网上进行查询。或者三个网站横向比较一下,再选中这10本书。

    10本书选好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5分钟看前言和序5分钟看目录。很多人其实是不看文前部分的,这真的有些暴殄天物,因为作者一般都会在前言和序中,梳理整本书的框架和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列出主干内容。

    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

    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困惑、问题、想法。

    用一段相对完整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全部读完,如果可能,可以直接读电子版,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标注、回顾和记录的时间和效率。

    其实这就是快速入门最核心的部分了,想要学会一项新的技术,快速入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是非常有效的,只有快速的入门了,才会产生出兴趣,才会有成就感,才能继续后面的学习。

    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够,也可以直接付费,找个相关机构的培训跟着学,不过因为是新技术,费用肯定是不菲的,不过,正因为费用高,一般人都会因为心疼和已经提前付出,更加重视,效果通常也会比纯自学要好很多,不过如果是听课,5小时应该是不够的,成为“准专家”的时间得另外算了。

    3小时:建立自己的模型

    5小里时的泛读完成后,休息一小段时间,让10本里的相关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其实也就是进入到发散性思维模式状态。然后找到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开始进行模型的建立。

    具体方法是: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到即时贴上,然后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我们很多人家里其实是有黑板的,只是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可以这么用,想到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我一下子就想到了看过的一部美剧《灵书妙探》,他们办公室就有这么一面巨大的白板墙,一个案例发生后,所有相关的人物,事件,线索,就会贴在这面白板墙上,然后一点一点的增加,一点一点的完善,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直到案子侦破。跟刘润老师的这个模型创建过程真的是颇有异曲同工之处。

    如果没有白板墙,其实也可以直接在墙上贴一张超级大的纸,在上面贴上即时贴,然后开始自己的模型之旅。

    2小时:向专家请教

    还有不清楚的问题,就要请教真正的专家了。刘润老师在研究“虚拟现实”的时候,找了一个专门投资虚拟现实的基金,登门拜访,这个基金一年之内看了200多个虚拟现实的创业项目。刘润老师向基金创始人求教了2个小时,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先建立模型,再去求教专家,是因为如果没有基本的全局观,肯定是问不出好问题的。另外,有些专家确实有犀利的洞察力,但未必有全局观,如果让他自由发挥2小时,你可能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那么你的费用和时间肯定就浪费了,对后面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会是个不小的打击。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找业内专家,可以上类似于“在行”之类的平台,花些费用,带着问题请教。一定会收获颇丰。也可以在“知乎”这样的平台上进行提问,然后请一些专家或者业内人士来回答,也可以得到很多热心人的帮助,不过比起花费请求,需要花的时间和得到的指点肯定会差一些,就看你想学习到什么程度了。

    10小时:自己的理解复述

    5小时经典图书泛读,3小时建立模型,2小时请教专家,想在20小时内学会一本陌生技术,那么剩下的10小时,必须得花在“理解复述”上。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如果没有人听你的讲述,其实也可以把自己整理出来的模型和观点以及心得,写成文章,发表在一些相关的平台上,然后看下读者的反馈,或者去一些类似知乎的平台上回答相关的问题,看下是不是能够表达清楚。

    记下这些薄弱点和表达不清楚的问题,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网寻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

    结语

    5小时泛读+3小时模型+2小时专家+10小时复述,这样的20个小时学习完成后,对于一项新技术,真的是即有模型,又有理论,还有了自己的文章和认知,说是准专家,完全是名副其实了,而且深度和广度都确实有了一定的保证,那么,如果想学什么,就开始吧,20小时以后,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经是本领域的准专家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戊辰壬辰:标题:很有吸引力
        内容:结构清晰,读完想立刻订阅得到上刘润的专栏,更重要的是想马上去践行这套方法论。
        排版:无
      • 鸣鹿11:我们都可以很快的成为准专家。想想是不是很开心。

      本文标题:20小时成长为业内准专家的秘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jqf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