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一篇为止,已经清空了大脑里保存已久或是灵光乍现的主题,很是乐在其中。至于什么时候会有下一篇,我倒不心急,先诌完这篇吧。
对“如果”的讨论,更多是建立在人与自己的对话上。人都热衷于感动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又可以看作是个不断迭代求极值的过程,而“如果”恰恰成为了理论最值的提供者。可得,岂不快哉;不可得,也定是不会让人做出什么一意孤行的事儿。看似自己宽慰自己,无可厚非;实则只怕赔了夫人又折兵,心里却又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所有的“如果”,都是假命题。且不论结局已是客观事实,即使真的有机会重新选择,路不见得不是那条路,桥不见得不是那座桥,我也不见得不是那个我了。返回“如果”本身,抛开那些毫无意义的假设,这只是弱者与懦夫的借口么,并不尽然。“如果”的表层饱含着你我对更好结果的一种期待与憧憬,深层则恣意流露着路人皆知的私心。你我都是有私心的,你我也都是要有私心的。这份私心让我们凌驾于一切动物,也让我们始终记得自己到底还是动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