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之前一直认为真正的心理咨询(治疗)应该是长程的,曾奇峰老师也讲过,在他工作的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治疗的起步是三十次。心理动力学取向的治疗设置是非常严格的,无论是时间、地点、费用还是疗程长短、治疗室布置,都有明确规定。当年弗洛伊德老爷子所使用的躺椅,因为可能会使来访者过度退行,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延长治疗时间,大多已经被九十度角摆放的两个沙发所取代。动力学取向的心理治疗能够探索一个人非常深处的爱恨情仇,但非常耗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解决问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
与动力学取向治疗非常不同的是一次性心理治疗(Single Session Therapy, SST),第一次看到这个名词是在老师的简书上,他连写了几篇SST相关的文章,当时我的确被震惊了一下,这太不符合的我对心理治疗的设想了。研修面试时,老师介绍课程设置时又提到了SST,我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长程的咨询很少了吗?老师回答说是非常少了。
上周,老师专门拿出了三个小时的时间来讲SST,足以说明在他的实践中,SST是影响非常大的。因为未能到现场,我把课程的录音听了两三遍,又认真拜读了同学们关于这节课的笔记,对SST的认识才深入了一些。
有数据表明,一次心理咨询(治疗)后的脱落率平均是50%,无论多么优秀的心理咨询师,都无法避免这个现实情况的发生,老师门诊上的数据是60%,新手咨询师会更高。从动力学上来解释,无论何种形式的脱落都可以看作是阻抗,当然,从积极的方面,我们也可以认为是来访者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关于对SST的12个理解要点,老师已经有专门的文章来阐述,就不赘述了,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理解。
1. 关于咨询目标。我们其实无法预计下一次来该者还会不会出现在咨询室,所以力图在这一次的五十分钟内达成咨询目标,才是有咨询师责任心的表现。咨询是否有效,必须以是否达到咨询目标为衡量的标准,否则就成了毫无目的的漫谈。这就是说,在咨询中确定咨询目标最为重要。这个目标需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商定、并且可操作。来访者进入咨询室的时候,大多带着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些想让不肯上学的孩子走进校门,有的让出轨的丈夫重新回到家庭,有的因为压力而苦恼……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认为自身有什么问题,只想改变对方,这种情况下,其实只能称作来访者,而算不上求助者,TA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更不属于心理学范畴。这种情况下需要我们灵活处理,在辨识出是否属于我们工作范围的基础上,与来访者商定一个可以操作的目标,力所能及地给予对方一些帮助,即便只是一次咨询而不是心理咨询。
2. 控制节奏,避免过于着急。因为只有50分钟的时间,经验不足的咨询师往往会因为过于想解决问题而出现着急的情况,咨询师一旦着急,来访者的节奏也会跟着加快。因为大部分来访者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已经带着焦虑的情绪了,所以这时候如果咨询师压不住节奏,咨询室的气氛很容易变得火爆。《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关键在于,我们自己首先要能“止”。
3. 忌讳野蛮分析。曾奇峰老师说,一次给出过多解释就是在施虐。新手咨询师会有一个阶段喜欢野蛮分析,所以心理咨询前辈们反复警示我们,避免一看到问题忍不住指出来。老师讲,症状是一种保护,是来访者手中的拐杖,当他们还无法用其他的方法正常走路时,我们不能贸然把拐杖抢走,而是要剥茧抽丝,循序渐进。咨询中我们是让对方知道?还是让对方知道我们知道?这一点必须时刻警醒。
4. 最终落脚在行动上。SST的要点在于,经过50分钟的咨询后要给来访者布置作业,这是行动的落脚点。解决心理问题不能只在头脑中,关键必须落实在意志行为上。这个作业也需要与来访者商定,而不能只凭咨询师的意愿,因为如果难度过高会使来访者无法坚持。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咨询师还可以适当进行跟踪,以防止来访者放弃意志行为而脱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