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中国迈进了新的发展时代,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幸福感也随之不断提升。每一个充满回忆的小小物件,每一点令人振奋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的缩影,都是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家里好多老物件承载着已逝年代的记忆。那时候的时钟要跑到上海去买,是发条式的时钟,质量不用说,特别耐用。还有古朴的衣柜,一般都是作为人们结婚时的嫁妆。这些都是那个时代最贵重的东西了。
父亲的车

在父亲那个年代,我童年里最大的快乐,是父亲推着那架独轮木头车带着我和弟弟去赶集。
父亲把盘绳牢牢地套在脖子,两手紧握车把。破旧的木头车子上,一边放着要到集市上卖掉的花生、玉米、小米等,一边坐着我和弟弟。父亲哼一声拾起车把的那一刻,仿佛推起了他一个男人所有的希望!

农忙时,木头车的用处就大了。父亲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把木头车上拢上篓子,装满土粪上地里施肥。那时候的父亲仿佛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碰到谁家娶媳妇办喜事,父亲把木头车铺上红布,挂上红花,成了最好最体面的接新娘的工具。
等到父亲骑回一辆“金鹿牌”大把自行车时,我和弟弟不再眼馋那架木头车了。争着抢着让父亲骑车带我们玩。父亲是一个看准时机的买卖人。有了自行车的方便,父亲在村里办起了“经销铺”也就是现在的小卖部。
他骑着那辆大把自行车跑几十里山路,带几百斤重的货物,批发回来烟酒糖茶、日用洗漱品、学习用品。解决了偏远农村买东西不方便的大问题,虽然一件商品几分几毛的利润,父亲也珍惜,毕竟增加了我们家的经济收入。

后来,摩托车退伍换了一辆三轮车,父亲经营起了化肥、农药、种子。总是开着三轮车进货送货忙得不亦乐乎,还雇佣了两个帮手专门推销好的化肥,农药,用三轮车把货物送到田间地头。
不记得什么时候母亲曾打来电话,唠叨着父亲六十岁的人了要去考驾照,我没放在心上也还不相信,只是认为不服老的父亲说说而已。春节回家,先生忙着订票,我忙着收拾回家的礼品。电话滴一声,是父亲的微信留言:闺女我在你家楼下。我匆匆忙忙跑下去,我那不服老的父亲站在他那辆锃亮放光的黑色小轿车旁,嘿嘿地朝我笑着说:“走了 ,接我的闺女、女婿还有可爱的外孙女回家过年喽……”
我泪眼朦胧,父亲就这样跟着时代一路向前跑着。我知道这种步伐不会停止,也从未停止。
母亲的缝纫机

母亲有一台老式脚踏缝纫机,燕牌的,它陪伴着母亲已经走过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在我的记忆里,它是母亲的宝贝疙瘩。
七十年代,物质生活还极度匮乏,买一台缝纫机要一百多块钱,在农村里,这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爷爷奶奶早逝,母亲在家里照看我们姐弟四个,不能去生产队干活,所以工分挣不够,老是短款户,每年分粮我们家总是分得很少。
父亲当时在公社机械厂上班,一个月也就五十块钱的工资,每个月工资一下来,头等大事就是要去买粮食,用来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再加上油盐酱醋、四个孩子上学等开销,父亲一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了。
那时候还没有电灯,晚上都是用煤油灯,母亲白天忙于家务,晚上常常坐在炕上,在昏暗的灯光下给我们几个纳鞋底、纳袜子底、缝补衣服等,有时候一不小心就会扎破了手指,流出血来,母亲通常会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忍着痛继续忙活。这时候,母亲常常就会叹一口气,幽幽地对父亲说:要是能有一台缝纫机那该有多好呀!摇曳的灯光下,父亲心疼地看着母亲通红的眼和疲惫的脸,沉默不语。

年底,在母亲的望眼欲穿中,父亲终于给母亲买了一台的缝纫机。在七十年代,把缝纫机、手表、自行车和挂钟叫做“三转一响”。寻常百姓家里,除了柴米油盐酱醋茶外,有这样一件家具便是最能彰显家境的物什。谁家要是买上其中一件不知要让多少邻居羡慕万分。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成了我们家最悦耳动听的音乐了。母亲是一个很能干的女人,自从有了这台缝纫机,家里的窗帘被套床单,衣服裤子鞋垫,书包沙包文具包……都用缝纫机来缝制,母亲可算是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每次母亲给我们做衣服的时候,我们几个就会乖乖地站在边上,看着母亲埋着头,先把衣服两片对齐,放在机头的针下面,右手握着缝纫机的转盘,轻轻一转动,两只脚踩着下面的踏板,一踏一放,顿时“哒哒哒……”的声音就在小屋里欢快地响了起来。
随着母亲年纪增长,2001年,她不再用这台缝纫机做衣服了,但每年都会用缝纫机给我们缝制荷包。在荷包的外表上还会再装饰上一些金色、银色的小珠子和亮片,还有五彩毛线做的璎珞,格外好看。
2008年春节,我住进县城新房的时候,母亲缝制了几个小荷包,挂在我家刚进门的灯上和各个房门的手把上。十年过去了,这些荷包依旧鲜艳夺目。
如今市场放开,南北大流通,经济繁荣,商品繁多,琳琅满目,衣服鞋帽又漂亮又好看。大家基本都是买现成的,网上购物也成了一种潮流。母亲的缝纫机终于下岗了。有时候某一种事物的淘汰和消失,正是一个趋势的发展,一个时代的更迭。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了多少人民百姓的生活!
流年可以带走青春,但总有一段经历镌刻着岁月的峥嵘,改革开放带来的故事还有很多。我们在历史的变革中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幸福。那让我们沿着这条道路,一路向前!
转自公众号 赣青团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