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与刻意练习
距离上次禅修结束刚好10天。
这10天还是有挺多感悟的,最重要的就是对刻意练习的认识。
记得早几年看过一本书《一万小时定律》,当时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感触,直到这次在南禅寺感受到经过刻意练习,专注力迅速提升的过程,我才第一次体会到刻意练习的好处。
之前在笑来老师的专栏中看多过维度竞争,如今才算是真正体验到一些益处。
任何一个人都应在培养自己的某一个特长,这个特长,最好是能达到90分或者以上,至少也能达到80分以上。因为当一个人掌握某项技能的时候,唯一的方法就是在专注的基础上刻意练习。
我们去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有专注的能力,否则无法做成任何事情。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小孩,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小孩其实几乎无法稍微长一点点的时间专注在做某件事情上面。除非这件事情的刺激性极大,比如视觉或者听觉(或者是内视觉,内听觉)等感官的刺激,她才可以稍微专注长一点时间。
我在给我女儿讲故事的过程就深有体会,当我正在讲一个故事的时候,她马上就要换下一个故事,当我们正在搭积木的时候,她突然就要玩拼图。
如此循环,不断的切换她在关注的事情,每件事情都只能专注很短的一段时间。
当然,每个人的成长经历,本质属性可能都不一样,这样的状态不过是一个阶段而已,也是无常,符合自然的法则。
但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熟度,其实是可以很容易的从一个人是否能专注的去做一件事情而看出来。
有的人(比如以前的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就很喜欢不断的切换自己的思维,并且是长期的,直到开始冥想(非内观)以后,专注的能力才开始得到了加强。
当然,在专注和思维的跳跃性中,也许适当才是最重要的,有些工作本就需要我们拥有天马行空的思维。
但是,难就难在这里,其实,人要变得专注也许并没有那么难,要变得思维跳跃也许也没有那么难,难得是自如。
也就是被人们说烂了依然不动的道理,中庸。
很多道理就是这样,即使我们耳熟能详,甚至到了厌恶这些词语的地步,我们却仍然没有真正搞懂这些道理。
这些道理,本质上,就是一个个的概念。
当我们在谈认知升级,我们在谈学习,我们本质上其实谈的是对概念的掌控能力。
单纯的理解概念,也许并不够,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自己去经验这些概念。
低调
最近把西安交大的《品读道家智慧》看了一遍。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
我们常说低调做人,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本来低调的,换句话说是,如果你要低调,其实你是需要有足够多的资本。
在得到中听说过这样一个研究,如今,中国最聪明的人大多在学习金融,而西方最聪明的人都在学习哲学。
之所以研究禅修,道家文化,缠论,可能都和我接触到的这个信息有关。
既然这样,研究一下哲学,也研究金融,那不是挺好的一件事嘛。
辩证法
辩证法三大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这个应该是我们小学课本或者中学课本所学的知识。
但是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感觉,只觉得不过是一堆文字而已,也不过是在字面上有些许的了解,实际上可能连理解都算不上。
最近这段时间对这三大规律有了一些体会。
量变引起质变,和我们所说的刻意练习可能相关系很高。
当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不得不经过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刻意练习是最快的提高某个技能的方法,专注则是基础。
有了专注和刻意练习,还不够,这还是术的层面。
真正的道,需要我们亲身去体验,去经验,在儒释道中都可以,西方哲学也可以,各种宗教中也可以,只要能悟出这个“道”。
对立于统一的思想则和万维钢老师经常提到的:
高手就是在头脑中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思想,但是行为仍然能保持正常。
很有意思,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否定之否定的规律则类似我们经常所说的“过犹不及”。
什么东西,过了并不一定好,刚刚好就挺好。
难的便是这刚刚好。
这个世界上,我们内心里经常忽略某一丢丢的东西,谁都能看到的东西,很多人就是喜欢视而不见,自己骗自己,但是往往那一丢丢东西,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那一丢丢,决定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