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八佾篇 3·15

作者: 未小鹿 | 来源:发表于2020-04-27 08:04 被阅读0次

正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些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中华文化制度辞典·文化制度》                     

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古“大”、“太”字同,“太庙”又作“大庙”。初周天子和诸侯的始祖庙为太庙。汉郑玄注:“大庙,始祖庙也。”春秋时,鲁国称周公庙为太庙,因周公姬旦是鲁国始祖。在这《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太庙”,即“周公庙”。

后代相沿置,以皇帝祖庙为太庙,设于京师。今北京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是现存唯一旧太庙,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帝王的祖庙,有前后三座大殿,前殿为祭场,每年岁尾年终举行大祭;中殿为寝宫,供奉本朝帝后神位;后殿叫祧庙,供皇帝远祖神位。  

钱穆《论语新解》:

子入太庙:鲁祭周公之庙。时孔子当在青年,始仕于鲁,得入太庙助祭。

每事问: 祭事中礼乐仪式,乃及礼器所陈,孔子每事必问,若皆不知。

熟谓鄹人之子知礼:“鄹”(zōu)是鲁国的地名,在今山东曲阜东南。“鄹人之子”指孔子,也有轻视之意,因为孔子的父亲(鄹人叔梁纥)曾经做过鄹大夫。有人说孔子素负盛名,但进入太庙对行礼的节序和礼乐的器具等每件事都问,便讥笑和质疑他不知礼。孔子认为每事都问正是知礼的表现,知礼的人态度才如此恭敬谨慎。

李泽厚《论语今读》中:

表现孔子谦虚而谨慎,并非完全不懂,而是问一遍以求确认,即实地印证自己的已知和未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在孔子看来,礼不仅是一种制度文化,而且还是一种精神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当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时,依然事事都要问别人,这恰恰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品质。孔子的这种良好的修养和谦虚谨慎处事的态度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宋老师点评笔记:很多礼可以翻典籍查看,但关于太庙里祭祀天子的一些具体的礼仪,孔子可能真的不晓得,他不会因为自己的名声在外而装懂,因此会问那些专门负责这些的人。

曾老师点评笔记: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这是孔子对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则的身体力行。

相关文章

  • 244、再拍(《论语》乡党

    入太庙,每事问。 《论语》乡党第21节。这句话在《论语》八佾篇第15节出现过。且不管八佾篇里是什么个意思,这里讲的...

  • 论语 八佾篇 3·15

    正文: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孔子到了周公...

  • 读《论语》(十一)

    2020年3月5日 2020年勇气读书会打卡第66天 阅读书籍:《论语》 第三篇:论语八佾 【本篇引语】 《八佾》...

  • 学论语3.1-3.3八佾篇(14/100天)

    14/100#100天改变自己 -----百天读书,阅读经典。 论语八佾篇 《八佾》篇包括26章,是《论语》二十篇...

  • 《论语》八佾篇(15)

    第二十: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悲伤。 (1)哀之过而害...

  • 生活需要仪式感

    《论语·八佾》是儒家典籍《论语》的第三篇。《八佾》篇包括26章,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

  • 《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五、六、七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原文]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

  • 《论语解悟》八佾 第一、二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为政 第二十三、二十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八佾篇是《论语》的第三篇,主要论及...

  • 《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十一、十二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十三、十四章 [原文]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

  • 《论语解悟》八佾 第五、六、七章

    前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三、四章 后一篇《论语解悟》八佾 第八、九章 [原文]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 八佾篇 3·1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juew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