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本次片际研训,主题聚焦“大思政”,立意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思政课的建设做出指导。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我们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未来30年,我们培养的人要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的伟业。这就是教育的历史责任。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把下一代教育好、培养好,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小学阶段开设好思政课,正是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之举。
本次片际研训,安排了国家相关文件解读、道德与法治课及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主办方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接下来,我从两方面跟大家交流参加本次研训的感受。
一、坚守学科本位
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前言”部分都明确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义务教育要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育人蓝图。”“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说,无论哪个学科,都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都是实施“大思政”的重要场域。
然而,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在“大思政”的实施中有着别样的风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样定位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道德与法治课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核心理念在于“起着思想引领的重要作用”。在教学实施中,既要“灌输”,灌输基本的概念、原理、政策,又要“启发”,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强调“活动育人,知行合一”。其学科育人的独特方式在于观察、体验、思辨、实践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描述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时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价值引领,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课程内容是重要的载体。在课程实施中,是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典型的语文学科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形象地说,语文课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更像是春风化雨。
因此,学科课程的实施,一定要坚守学科的特点,上出学科的味儿。
二、坚持课程育人
今天上午的两节研讨课,各有特色,可圈可点。郭敏芳老师执教的韵文识字课《人之初》,紧紧围绕第一学段的主要任务——识字写字与学习朗读展开。组织课堂灵动,习惯养成潜移默化。识字教学方法多样:字源识字、字理识字、生活识字、词串识字等方法为学生提高识字能力做了很好的示范引领。郭素妮老师执教的道德与法治课《生活离不开他们》,依托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学生生活基础,设计了“认识劳动者——走进劳动者——尊重劳动者——感恩劳动者”四大板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效落实了教学目标。
1.关于第一学段识字教学的两点建议。
第一,从“教一个”到“教一类”,提质增效;
第一学段,几乎每课需要会认的字十多个,会写的字也在十个左右。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学,效率低,压力大。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能够巧妙地整合教材,选择恰当地教学方法。
就拿字源识字来说,字源识字是近几年来我们大力倡导的科学高效的识字方法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培养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这种方法在突破识字难点方面可以大有作为。作为一名年轻老师,郭老师在课堂上积极努力探索字源识字在课堂中的运用,难能可贵。只是汉字溯源,需要专业的古文字功底,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再三斟酌。首先,要保证传授正确的知识。如:“初”字从衣从刀,取做衣服最初要拿剪刀开始裁剪布匹之意,引申为“刚开始”。其次,要选择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内容。如:从“善”字中的部件“羊”的教学,延伸到“美”“祥”,就很有“教一类”的思想了。另外,有些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字形字义发生了讹变,就不适合用字源识字了。
在本节课中,如果使用字源识字,我建议以教学会认的生字“迁”为素材,同时整合会写的生字“远”和“近”,以“辶”的字源教学为切入口,理解其作为构字部件——形旁所表示的意思,进而理解“迁”的含义及在语境中进行运用,接着指导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主要强调关键笔画横折折撇的占位及运笔,落实“远”“近”的书写,辐射更多以“辶”做偏旁的字,达到学一个,通一类的教学效果。
第二,从“教知识”到“教方法”,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在第一学段而言,识字能力和朗读水平是重要指标。在识字教学方面,遵循从大语境到中语境再到小语境的认知规律,将一个个的生字的学习设计成培养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识字思维,提高识字能力的实践活动。如:生字“性”的教学,可以形声字的构字规律为依据,以《姓氏歌》的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熟字带生字”的方法自主学习。在辨析“性”与“姓”时,重点引导学生关注形旁的表意功能。关于“性”字,《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性”字本义为人或事物本身所具有的能力、作用等。引申指“性质,思想、感情等方面的表现”,又引申指“男女或雌雄的特质”,又引申指“有关生物生殖的”等等。对于二年级孩子而言,这样繁琐的讲解只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这时,建议直接用语境填空的形式积累词语。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会把“女性”的“性”用作“姓”。这时,老师可以进行恰当的汉字溯源,“姓”,它的甲骨文左半部分就像一株刚刚生长出嫩芽的小草,表示生育的意思。右半部分就像一个女人双手交叉放在腿上,静静地跪坐在那里,就表示母亲的意思。因为在母系氏族时代,人们“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姓”的造字本义就表示孩子的生母。常用的词语有“姓名”“姓氏”等。这样的识字过程,学生的识字思维得到了发展,识字能力得到了提升,研究汉字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对以后学生独立识字能力的形成是一次丰厚的积淀。这样的识字教学才是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科实践活动。
2.关于道德与法治课“如何以学生生活为基础设计学习活动”的一点思考。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与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就本节课而言,可以设计以下三个活动:一是以自己“一天的生活”为线索,观察身边有哪些劳动者在不断为我们提供服务,增强对“生活离不开劳动者”这一观点的体察和认知。二是开展“我的劳动初体验”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增强对每一位劳动者的尊重,并且身体力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三是设计“我的职业理想”交流探讨活动,通过各种情形的辨析,达到对“劳动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价值认同,同时渐渐明晰自己的职业追求——通过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通过以上三个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实践活动,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达到活动育人、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老师们,教学研讨本身就是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以上观点请大家选择性听取,批判着接受。同时,也期待我们的教研活动能够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