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8分钟家庭幸福课心理婚姻育儿
“辱母案”和教育孩子中容易踩的坑

“辱母案”和教育孩子中容易踩的坑

作者: 球爸小新 | 来源:发表于2017-03-27 21:06 被阅读109次


“辱母案”,我没有什么观点,因为不专业。

但对于沸沸扬扬的“评论辱母案”的现象,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说上两句。

说之前,我先绕个弯子。

前几年,我朋友圈中有位大姐,事业成功,见识广博,还特别热心,是她那个圈子的“心理咨询师”,姐妹们谁家里闹个小三,爸妈不懂事,孩子耍流氓什么的想不通的问题,都去跟她唠唠,她也很热心的帮人分析问题,解决烦恼,有时候甚至是整宿整宿的陪人聊天。

刚认识球妈的时候,知道她在学习心理学,我就问她:做心理咨询的,跟我这个朋友陪人聊心事,有啥不同,不都是跟人聊天吗?

球妈很认真的回答我,“背后有理论支持的叫咨询,没有理论支持就只能算是聊天。”

“评论辱母案”刷屏后,让我想起了同样闹的沸沸扬扬的“拐卖儿童判死刑”事件。

两起事件,都是针对法律伦理的辩论,都涉及家庭问题,都是民众都占领着道义的制高点,呼唤正义,相似度89%。

因为时间久了,更容易客观分析,所以,我先谈谈这件事儿。

“杀拐”事件闹的沸沸扬扬,但并没有改变什么,民众的怒火平息之后,才有一些看起来更理性的声音冒出来:

“如果把拐卖儿童定为死刑,那只会导致人贩子更加铤而走险,在抓捕中,罪犯会更倾向于先把孩子杀了,来个毁尸灭迹。”

去年,我认识一名福建警察(拐童案高发地区),我就问他,为什么人贩子就这么难抓?

他用一线警察的视角告诉我他们的一些难处,在我看来都很站得住脚的。

这里就说一点。

他说,有时候接到儿童走失案,其实我们心里清楚,就是哪个村的哪个老太太干的。

我们也想马上抓人,但我们不能抓。

我们也是当儿女的,谁不恨人贩子,但你不能为了抓一个案件,不顾大局。

拐卖儿童不可能是就地就转手,通常要把孩子运到很远的地方再转手,这中间,犯罪集团为了安全,会设置一条很长的线,跟革命地下党似的,只有上线和下线单线联系,所以光抓一个人或者一个据点根本没用,我们一般是先盯住一个人,然后花少则几个月,多则几年时间顺藤摸瓜,搞清楚他这一条线的所有情况,然后一把抓获。

这期间,如果因为个别案件就抓人,可能几年的线索就断了。反而对于犯罪集团来说,被抓一两个没关系,马上就能有人补上。

这就是一起“拐童案”,警察办案行为背后真正的“理论”。

对于受害家庭来说,他们当然可以觉得不公平,凭什么他们的孩子就该被忽视。

但从警方来说,也可以理解,治标不治本,终究解决不了问题。

所以,如果每个案件的受害者,都必须被照顾到,但结果是可能有更多的儿童被拐卖,即使从道义上来说,又该如何取舍?

没有理解背后理论的评价,难免都会有失偏颇。

回到“辱母案”,我之所以不发表评论,

一来、我不是学法律的,我也无法给出“有法律理论支撑”的观点;

(我个人看到最理性的事件评论,来自公众号“连岳”,可点击“阅读原文”,看到这篇文章)

二来、我并不了解事实的全部真相。

我是学新闻的,我知道新闻报道从来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绝对不是全部。

比如杀人者,在杀人的那一瞬间,心里想到底是“自卫”还是“报仇”?

再比如,已经都还了200多万了,为什么最后的17万就是还不上,母亲当时真实的财务状况到底是什么样的?

……

这些细节,一方面由于技术手段,采集不到,我们只能猜;

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即使再公正,也会为了阅读性,而夸张矛盾的冲突性,遮蔽一部分事实。

所以,大部分人看到的所谓“事实”已经是带有导向性了。

虽然我不就此评论,但我依然认为,民众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

但我反对用一种“代入感”的逻辑来评判事情的对错。

“代入感”和“同理心”看似相同,但其实完全相反。

同理心,是感受到对方的心理,情绪,处境表示理解,并给予情绪上的满足(鼓励,支持,爱……);

而“代入感”是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对方的事件中,进行自己的主管判断。

就像很多人说的,“如果是你妈,你会怎么做?”,“如果你被欺负,你希望你儿子怎么做?”,

这看起来是“同理心”,但实际是一种“代入感”。

带入自己的个体经验,来评判一个你并不了解全部真相的事件,就像上面讲的,“儿童被拐警察要不要抓一样”。

在“辱母案”中,我们对儿子和母亲有“带入感”。

因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放高利贷的经历,却都有为人子女或为人父母的经历,我们会不自觉的带入到母子的个体视角来评判社会事件。

不带有“代入感”的情绪,保持自己“我并不知道全部真相”这两种心态,才有可能更接近客观理性的判断。

其实这种代入感,在父母养育孩子中,也是极难回避的坑。

就是我们很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用自己的经验来判断孩子的行为,并贴上一个好坏对错的标签(评价)

总的来说,就是孩子有个什么行为,父母会依照自己的经验,会给孩子一个捣乱,调皮等等评价,但事后了解,才发现孩子并不是自己理解的那样。

我有个朋友,他9岁的女儿有一次在学校犯错,在家长会上,他被老师点名批评。虽然只是件芝麻大的事情,但老师把女儿学习成绩,平时表现等一大堆问题都借题发挥扔给他。

这个时候,一般家长,特别是妈妈,很容易带入到老师或者女儿的角色中。要么站在老师这边训斥孩子,要么向着女儿,怪老师小题大做。

但我这个朋友,还算一个理智的人,他先跟老师积极沟通,就这件事情了解情况,不搞矛盾扩大化,回到家冷静的跟女儿沟通,表示你的行为可能让老师比较难管理,我们下次注意就好。

相关的案例今天不多列举,相信用心的爸爸妈妈,对这种事情遇到的应该不少。如何克制自己的带入感,才能保持冷静的面对孩子和其它事情。

毕竟只有父母自己更强大,才能真正有能力爱孩子。

最后总结一下:

1、因为我们对很多事情和人(包括自己的孩子)都不一定了解全部真相,所以我们很容易用“代入感”进行主观判断;

2、“代入感”容易让我们陷入情绪判断,亲近我们容易理解的一方,或者观点;

3、让自己不带有“代入感”的理解事物很重要,包括与孩子相处;

4、要克制自己的“代入感”的方法,是通过学习理论,了解事物背后(孩子需求)的真相

5、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关注“球球的日记本”跟着球爸球妈一同成长。(打这个广告太不容易了)

相关文章

  • “辱母案”和教育孩子中容易踩的坑

    “辱母案”,我没有什么观点,因为不专业。 但对于沸沸扬扬的“评论辱母案”的现象,我觉得我还是可以说上两句。 说之前...

  • 辱母杀人案,法律该如何成为全民的信仰?

    辱母杀人案,法律该如何成为全民的信仰? 对于近期新闻报道的辱母杀人案,很多自媒体和传统的报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 我不懂法律

    近期的“辱母案”在网络上炒得沸沸扬扬: 因母被辱,子杀人,合情不合法,被判无期,民众哗然。 不论你的立场和观点如何...

  • 关于辱母案

    本来是不愿意随热点的,只是辱母案的画面感太强,如果我是电影导演这一定是个好题材和故事,或许没有老男孩那么悬疑和残虐...

  • 辱母案,你为什么义愤填膺?

    辱母案,你为什么义愤填膺? 原创 2017-03-27 蔺建昌 自由语文人 辱母案,网上一片喊杀声,于欢刺死杜志浩...

  • 辱母案的反思

    周一上班,也过了好几天了,火气应该消退很多了吧。 如果不想被媒体或者自媒体牵着鼻子走,看新闻一定不能带有情绪偏见。...

  • 辱母案的背后

    知情辱母案是在几天前,本没有那么关注,但这几天越吵越凶,网上言论越讨论越多,连facebook上都见多篇文章和讨论...

  • 社会|辱母行为:谁动了我们的底线,我们失去了什么

    文| 文中子 截至今日,山东“辱母杀人案”仍然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杀人男子于欢的行为和陆续通过各渠道发出的辱母细节...

  • 宋代如何判刺杀辱母案

    山东刺杀辱母案发生后,一时沸沸扬扬众说纷纭,而在南宋末年词人周密的《齐东野语》中,就记载了一件刺杀辱母案,我们来看...

  • 辱母伤人案

    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记住它是人制定的,为人服务的,如果因为法律条文,失去了保护生命的,对...

网友评论

  • 曾晓枫:民众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言论自由的体现。

    但我反对用一种“代入感”的逻辑来评判事情的对错。

    “代入感”和“同理心”看似相同,但其实完全相反。

本文标题:“辱母案”和教育孩子中容易踩的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qd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