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限令,这两天在关注童书的圈子里,成为流传和讨论的话题。话题的焦点在于,限令之后,我们再想买到好的绘本会不会很难;限令之后,会不会真的就有本土绘本的经典之作横空出世,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
作为消费者的担心,其实说白了就一点:不管国产还是引进,能不能给孩子们读到三观正确又有正向引导的童书才是最重要的。
这里,我就以一个有近五年买买买经验的伪童书妈妈的经验,经历讲述一下这几年在童书市场“搏杀”的感受吧。
1
我是从2012年初开始在朋友的推荐下开始接触绘本的,最初入手的《我爸爸》《我妈妈》《大卫不可以》《抱抱》和《小熊宝宝》堪称经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孩子爱不释手的读物,而我也经由它们,跳入了童书的大坑。
那会儿还在泡QQ群,群里有不少人会分享经验、书单,及打折信息。最爱有活动价的时候,一百人民币能抱回好多绘本,而且,品质都非常不错。彼时,群里有个大神晒完家里满墙的绘本之后,淡淡地来了一句“当当的绘本我已经挑不出什么能买的了”,那个时候的膜拜啊,真的立志也要带着丫头读读读,读到无书可买。
可惜的是,我想多了。
在随后的几年里,童书品类越来越多,让人看到眼花缭乱。但更要命的是,随着童书的日渐增多,选书难度也大大增加。如果没有练就火眼金睛,一不小心,就会抱回滥竽充数的“次品”。
为了不让白花花的银子瞎掉,我需要比之前做更多的功课,以保证买回来的绘本有一定的品质。这期间,各渠道阅读推广人的推荐真的是功不可没。
但是,再遇到什么“尾品会”“五折封顶”之类的活动,已经不会激动了,因为活动力度越大的书,水分也就越大。
2
“中国的孩子,传统文化不能丢”,抱着这样的信念,除了国外的绘本,我偏重留意中国的绘本。但在中国绘本的选择上,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最先被安利的一套中国绘本是台湾汉声的一套《最美最美的中国童话》。我等不及孩子长大,先行入手。这套书真的是不负盛名,即便是需要囤两年再看,在我看来也是值得的。因为它能给孩子的,是中华传统智慧的宝库。
再之后,我陆续入手《最美中国动画·上海美影经典故事》《中国记忆·传统节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熊亮·中国绘本》《水墨汉字绘本》《毛毛虫童书馆中国经典图画书》《剪纸中国》等系列绘本,及《安的种子》《一园青菜成了精》《巴夭人的孩子》《你送玫瑰我送什么?》《跑跑镇》《黑猫警长》等等等等单本绘本。
书名列起来简单,但实际的过程却很艰难。因为不像引进版童书有推广人推广,这些书目都是一点点关键词搜索、筛选积累起来的。其实我多希望能像网上一搜一大把的书单一样,能有中国绘本的推荐书目、导读指导,但遗憾的很,即便有,也是非常零散、浅尝辄止的推荐,远不及引进版绘本的一个零头。
三四年的时间,我一边寻找、一边入手,也一边等到了孩子陆续读懂这些书的时刻。夜晚,搂着孩子念出这些故事的时候,我总能回想起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故事,那是爱、是暖、是传承。
3
在向华老师“送故事回家”活动中,我有幸跟他了解到《中国民间童话系列》的创作背景:五年,八本绘本的精心打磨,是中国绘本界创作人一直在做的事儿。而现场的孩子们一旦接触到这些故事,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被故事牢牢地粘住,即刻穿越到中国神话故事的历史长河中。
如果你真正读到中国绘本中的经典作品,就会发现,我们并不缺少好的绘本、也不缺少好的绘本创作人。但是,为什么中国的绘本却不像舶来品一样叫好又叫座呢?我想最主要的一环就是推广环节的缺失。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跟着榜单、跟着童书推广人的节奏读读读、买买买,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童书编辑,童书推广人对于童书市场的导向起了更大的作用。
如果童书限令真的开始实施,童书编辑在总量变少的情况下需要斟酌引进更有品质的童书未必不是坏事,但中国童书能否从这次限令中得益,迅速崛起,还有赖于推广人们在这方面的关注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