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不听话”的孩子出自于“不听话”的家长。
生活中确实经常能见到一些熊孩子,他们都被贴上了“不听话”的标签。
有一次出去餐厅吃饭,一位妈妈带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过来一起玩。菜都上齐了,大家正准备动筷子开吃了,小男孩突然要求他的妈妈带他到外面去买一个电动小车模型,他妈妈说等吃完饭再去买吧。
可是小男孩不乐意,嚷着想快点去买,而且要马上就走,抓着妈妈的衣服在那里扭扭摆摆的,他妈妈也被他弄得烦了,大声呵斥小男孩,他还是倔强不答应。母子俩的别扭弄得一桌客人都不得安宁。
后来有个叔叔逗他说要跟他“干杯”,顺手给小男孩递了一罐可乐,小男孩接了过来,看样子是准备“听话”了。
正当小男孩要打开可乐罐的时候,他妈妈一把手盖在可乐罐上阻拦小男孩说:“别喝可乐了,喝椰子汁吧!”小男孩不干,生气地说:“你从来都没给我喝过可乐,只知道叫我喝牛奶和椰子汁!”他妈妈语气坚硬地说说:“告诉你多少次了,喝可乐不好,干嘛要喝呢?”
旁边有人劝小男孩妈妈说,要不今天就破例一次,让孩子喝一次可乐吧,只是少喝点就行了。可是这妈妈表情还是很严肃,她没理会别人的劝说,依旧很坚定地说:“不行!不能喝可乐!可不能由着小孩子的性子来啊!”边说边快手地将一罐椰子汁“啪”地打开了,放在小男孩的面前说:“快,喝椰子汁啊,听话了!”可是儿子又一脸不高兴不服气地转脸向侧面,不肯喝。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客人都觉得很无语,很费解那个妈妈怎么能那样?这是在摆家长的架子、耍当父母的威风吗?这能从正面好好教导孩子吗?
我心里想,有这么“不听话”的家长,怪不得她儿子“不听话”!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在任何事情上都想要求孩子按照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听从自己,就无形中教会孩子用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了。
年幼无知的孩子很快就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家长们惯用伎俩,消极但有效。
渐渐的,一件件类似的小事积累多了就带来了麻烦——会让孩子形成消极情绪、进而发展成为偏执心理;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尤其对青少年时期埋下叛逆、任意妄为的伏笔;会让家长的教育越来越难,在父母旁边孩子“不听话”但少数孩子回学校却能好好做个“听话”的学生。
我们生活中看起来司空见惯、不足为奇的做法,其实背后有很多不容易看到的错误。人们一直习惯于要求孩子们“听话”,这貌似是为孩子好,可深入分析,就可看出这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
并非父母们不愿意平等对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对自己的权威意识产生警觉,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要求孩子“听话”并总是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那么家长就是权威主义伦理学中所说的“权威主义者”。
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这样的人其潜意识里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是在孩子的眼中,他们也只不过是“不听话”的家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