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朋友圈里有人转了一篇文章,大概是作者算了算账,笑话kindle,电子书没有打败出版业。没有想到出版业现在还有这么多人看这样的文章。格局这些年越发逼仄了。
所谓格局,是看待一些事情的视野、角度、立场、方法种种。同样的数据、材料,格局不同,看法和随之而来的行动差异天壤云泥。欧美出版业已经几乎不再说kindle了,并不是说kindle输了,而是出版业深入进行了数字化,就好比 4G让我们随处上网了,谁还会总关注如何拨号呢?很多关于电子书和出版业的关系,我几年前该说的都说了,如今一点回应的欲望都没有了。
借用加尔文用的一个词,出版业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怠惰”,又自大,又恐惧改变,就会表现出这种状态。
互联网连接,以及带来的减少损耗和效率提升,对出版业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可是一些朋友们这么些年一直这么“怠惰”着,或者把“流量”、“互联网思维”什么的漂亮话放在嘴上,只是嘴上而已。
至于最近的显学“区块链”,国外的出版业也有了很扎实的思考和实践,我们好像更近了,也许依然未必。
前几天听到一件事情,一家出版机构在做童书,以前信誓旦旦要发现、培养新的一代优秀的儿童作家。但是应该是拿了投资人很多钱,兑现不了业绩了,就拿了一个著名儿童作家的全部作品版权。这是花了很大代价拿下的。我说的很大代价是,这些版权原来要印很多书,放在网店、地面店,占据重要、显眼的位置,让那些对孩子的人文教育不在行,更不上心的家长们认为这是经典。
这两年常感受到,从某些行业来看,我们在一个过度资本化的国家。缺乏耐心,要求快速回报的资本决定了我们的眼睛、耳朵,也很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灵魂。
今天早上地铁里看到一个女孩,拿着瑞幸咖啡,手机里正在浏览趣头条。是的,这是资本眼中的明日之星。前者,真的知道咖啡要走得远,是要和某种文化,或者精神气质相关吗?至于后者,拿钱买用户的时间,再把用户的时间拿去换钱(广告),真的很高明?
我在媒体、出版、互联网领域里都学到了很多。现在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不做什么了。
我有信心和同事们在一段时间里发现更多年轻一代优秀的写作者,他们当中有些已经浮出水面。对不起,我没有信心,其实是没有兴趣回答关于规模的问题。母猪是可以量产的,人不行,不要自己贬低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