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中午过后一直到下午4点半之前,经常处在浑浑噩噩状态,更多表现出一种无感的境况里。
但是当过了4点之后,思路好像变得清晰很多,也开始变得喜欢行动和思考,本来拖延的内容也开始愿意去面对和行动。
或许,每天下午前三个小时,就是自己的【状态黑幕】,这个阶段要尽可能避免接触到一些复杂困难的任务,防止自己陷入到更加无助迷茫的状态里。
这个经历,让我想到自己最近的状态。
正在经历《从内耗到心流》中提到的“无感”状态:因为前期写作用力过猛,每天疯狂码字,看不到正向反馈后,现在已经开始有些厌倦和逃避。
本以为的可以作为救赎自己的文字,反倒成了累赘,每天为了写而写,每天为了发而发,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现在的自己,完全犹如一具文字僵尸,总是处在僵硬地疲于奔命的状态里。
这让我很困惑,也很迷茫,不知道应该如何突破自己。
在面对这种状态时,经常在写反思中提到,要学会正面思考,多去考虑正面的事。但是这样真的有效吗?
并没有,更多时候是一种自我安慰和自我欺骗。
古川武士曾经说过,不要想着“积极思考”一定可以带来正向反馈,有时候人会经历各种各样的难堪和困扰,在面对不如意时,本就应该用消极态度去释放自己的压力。
如果此时还在一味地欺骗自己要正向思考,那真的要崩溃掉了。
内心太多毫无关联的目标让自己的意识变得越来越混乱,大脑无法集中认知能量向同一件事聚焦做功,当这种混乱达到一个极点,导致内心秩序开始变得崩溃,最终导致彻底无感。
这也是自己精神内耗的真实状态。
尝试过自我反省,但是有时候更多都是无痛呻吟。
在没有专业人员控场的前提下进行自我反省,就像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更多时候都是以一种自我舒服的状态去接受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
你不可能完全在自我视角去客观认识自己,多数情况下得出的结论,都仅有利于自我更好接受而已。
那怎么样才能更好自身?或者说,有没有必要进行自省?
毕竟,强调自省,更多是在自己的生活不如意、不顺遂的前提下进行的。
在这种前提下得出的关于自我分析的结果,无非是焦虑、迷茫、懊悔、自责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专门训练或者专业人员把控,那很容易让这些负面能量不断冲击内心防线,进而变得更加脆弱和敏感。
而如何在心情平静时做自我反省,虽然避免了过于情绪化,但是谁又能在心情愉悦的时候去揭开不愉快的伤疤,而进行自我心理上的“摧残”呢?
人的大脑擅长自我合理化,会找出一切利于自己行为的理由,这是人为什么明明知道这个道理,却总是改变不了的原因。
每个人都有自我认知悖论,越想认清自己,反倒越认不清,越容易出现摇摆不定。
如何做?
或许,只能通过行动去定义自己,通过一次次的行动去获得最好的自我感知,通过行动让自己真正明白到底需要什么,才是最正确的方式。
如果不行动,天天做反思,只会让自己陷入无尽的焦虑深渊,永远无法自拔。
唯有行动,可破焦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