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级代课,真是有点麻烦。
我带着两个班的语文课,一个是九年级,一个是八年级。我们学校的业务活动是分年级进行的,于我来说,业务活动时间就成了麻烦事,我参加哪个年级的业务活动呢?
担任着九年级的教研组长,业务活动不能缺席,可是,八年级是部编新教材,理念更新了,教材变化了,这一切我都很生疏,需要跟八年级的老师们进行研讨、交流,以便更好把握新教材。
可是,我没有分身之术,无法既参加八年级业务活动,又参加九年级业务活动。所以,跟八年级的老师们几乎成了两个世界的人,所有八年级的课,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摸索,跟着感觉走,所有八年级语文组的事情,我也一概不知。这,对我来说,的确造成了教学上的困难。
这次,接到八年级业务组的通知,让我上一节公开课。说实话,我挺为难,由于九年级面临毕业,一直在忙九年级的复习工作,对于八年级教材,我都是稀里糊涂往前赶,真的没有明确的理念引领,就抓紧时间在网上恶补了一下八年级部编教材的培训。
上什么呢?
这两天又是改卷,又是外出学习,忙得焦头烂额,真的没有时间好好去思考这个问题。但是,总是要面对的,思来想去,我决定选一篇简短的文章来上,争取一节课完成。
最终,我选定了一首古体诗――白居易的《卖炭翁》,这是一首叙事诗,明白如话,简单易懂,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倾向。
部编教材的理念与过去相比,有所变化,对于古诗文的教学理念是重在:诵读积累。并且这是第六单元最后一课,主要时学生自读,自己理解,最终达到熟读成诵,教师稍作点拨即可。我打算抓住这一根本,因此,我打破了,让学生提前预习的习惯,当堂告知上课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朗读、理解并背诵这首诗,我打算验证一下,这样的设想能否实现。
但是,单纯的诵读,易产生审美疲劳,怎样才能让学生时时体验登山的快乐呢?于是,我设计了不同程度的朗读体验,逐渐提高难度,让他们不断体验攀登的快乐,呈现不断往上走的状态。
第一环节:原文呈现自由朗读,读准读顺。
第二环节:无标点朗读,读准句读停顿。
第三环节:朗读竖排版繁体字《卖炭翁》
第四环节: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
包括理解诗意、理解内容、理解写法、体悟感情
有了前面多层次的朗读体验,学生对这一环节理解起来极为顺畅,感情体悟也很准确。
第五环节:背诵诗歌。
背诵诗歌时,先给学生一个登山地手杖,提示性填空背诵,具有挑战性,也很有意思,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最终完成提示性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三项作业任选其二)
1.背诵默写诗歌
2.把这首诗歌,添上一些细节描写,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3.推荐阅读:白居易的《观刈麦》
杜甫的《石壕吏》
整节课,基本上是按照预想的结果呈现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反思:这节课的诸多不足,比如,对于个别关键句子,可以拿出来进行反复品读,在指导品读的过程中体会写法的妙处,体悟作者的情感;还有,对于人物形象的赏析,还太过于轻描淡写,没有进行精雕细品;对于感情的把握,没有抓住关键语句让学生细读。
每一节课,都是遗憾的艺术,因为遗憾,才有了努力的方向,因为遗憾,才有了进步的可能。
今后,要继续加油!
网友评论
我只希望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带着学生从一些缝隙中寻找到一点语文的曙光!
也想向您请教一下。:)
个人觉得,语文的目标无非是:会说,会写,喜欢阅读。😀
学好语文,学生就能掌握与人交流,表达自己的工具;学好语文,学生就能从文字、文学中汲取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文化的营养。所以,我总是发自肺腑地对每一届学生说:学好语文,你将受益终生。然而,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语文更多地成了学生获取分数,升入理想学府的阶梯,学生努力学语文,是因为语文在中考中占120分,在高考中占150分。庆幸乎?悲哀乎?吴非老师也无奈地说:“我看不起高考,但是我的学生要上大学,我的任务之一是帮他们获得进大学的门票。
不知道您觉得语文除了在应试教育方面的作用外,还应该担负怎样的责任和作用呢?
您对吴非老师的观点如何看?
个人看法,请勿见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