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我们建构了一个模型,叫做学后反思的三阶六级水平。

一阶水平主要是复述。比如很多老师会问今天我们学了些什么内容。二阶水平是关联,首先是把知识结构化,然后再把今天所学的知识跟“我”建立关联。三阶水平是升华,把认知变成情感,通过学的东西形成自己的观点,解决真实情境下的问题。然后是根据学后反思水平目标来设计反思路径。
学后反思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和表现方式,比如拇指法、标签法、等级法、交通灯法、3-2-1法、2星1愿望法。
拇指法的三个手势:不懂,求助,懂了。老师结束课堂之后,根据学生的手势,就可以大概了解他们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基于此,再作出新的决策。
标签法,有这样四种图形,每一种会引起学生的反思,但是回答的指向不一样。比如说第一种图标——你今天学会了什么?第二张图标——有没有什么内容让你感到惊讶?第三个图标——今天所学的东西对你有用吗?第四个图标——你想过为什么要学习今天的内容吗?不同的学生会给出不同的牌子回答不同的问题,这样做既简单又方便。

此外还有321法,就是在一堂课结束的时候,让同学们讲出三点学会,两点疑问,一个观点,或者说3点学会两件有趣的事,一个问题,这就是321方法。当然也可以在不同的情况时变换一下,例如2星1愿望,两个星就代表学生喜欢的,或者学生学会了两点。一个愿望是我有一个求助,就代表我还有什么困惑等等之类的。都属于一种非常简易的反思方法。



感悟:
“学后反思”就是我们课堂中的小结环节,我在课堂中喜欢称之为“颗粒归仓”。通常都是让学生们说一说这堂课有哪些收获,对比崔允漷教授的“学后反思”,仅仅处于复述阶段,所以还有很大需要拓展的空间。
崔教授说:“新课标的灵魂是核心素养,老师教下去的如果还是知识和技能,留下来的怎么会是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到核心素养,如何实现这个转变?以开车为例,有了知识和技能,如果没有情境,永远不会有开车的能力。有了能力之后,如何培养素养?一定要反思,要悟。
反思是从双基到核心素养的唯一路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