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让人上瘾的APP
自从手机上装载了各种好玩的APP,不知不觉之间,已经刷到了午夜时分。
明知道上下眼皮开始打架、手机屏幕上泛起的亮光让眼睛分外不舒服,
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视力下降、内分泌失调、长痘、掉头发,却仍然控制不住自己。
看着抖音里卖萌的小姐姐感觉好玩得很,
看到有人一秒钟用特效变出一个新奇的玩意儿,感觉惊奇得很,
看到淘宝上关注的店铺又上新了,赶紧去抢个优惠券,
一个个虚拟软件为我们制造着无穷无尽的诱惑力,就像一双魔抓伸出手遮蔽掉了一天天的注意力。
此时,时间就慢慢从身边流逝。
如果你问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他们如何通过掌握用户心理来设计产品,那就是满足大多数人的共性。共性是什么?往深处挖掘,就是人性。
那些让人上瘾的APP都有一些共性,就是满足人的“七宗罪”。这“七宗罪”是懒惰、贪婪、饕餮、淫欲、虚荣、嫉妒、暴怒。
能让你宅在家里不出门抱着手机玩一天的APP,让你变得懒惰,变得不爱思考,变得无力应对现实的困难。
因为屏幕另一端的世界充满了新奇,你会厌烦现实的平淡。
因为游戏里的晋级和奖赏是随时的,于是你变得不再具有耐心。
因为视频里的快餐式节目是无脑搞笑的,于是你变得越来越没有思考力,甚至拒绝接受稍微复杂一点点儿的东西。
那些根据算法推荐的软件,在利用大数据掏空你的时间,让你变得越来越没有自制力。
当你在无意识之间刷完了一个有一个感兴趣的APP,恍然回头发现已经过去了好几个小时,该看的书没看,该做的事情没去做,该完成的学习计划已经耽搁,该出去社交开拓视野的,却又宅在家一天。
那些占据你注意力的APP就像“岁月神偷”,悄无声息地偷走了你的时间,让你沉溺于空虚和无聊,进而摧毁你的精气神儿。
如果可以,请保留那些能促使你进步的有用的APP,哪怕是想找点儿无用的调节紧张节奏的,也请选择可以提升生活品质的。
沉溺寻找一蹴而就的捷径
肖肖是朋友圈最热衷于学习英语的人了。
她说自己一直有个出国梦,即便现在已经工作几年了,还是想着哪天可以考证出国进修。
她经常在朋友圈转发一些英语学习课程的海报。比如“十天掌握托福单词”、“名师教你一个月攻破GRE考试”等等。
看标题,几乎全是这种速成式的方法。似乎仅仅掌握一些所谓的学习宝典,就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英语达人。
这些海报没有告诉她的是,语言学习需要坚持不懈的,通过英语考试不是高喊口号就能实现的。
当年新东方最牛的英语老罗永浩成为很多人的偶像,据说他在几个月时间就通过GRE考试,后来成为新东方的名师。
但你忽略了他之前的所有知识积淀。他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但在业余时间阅读书籍的数量远远多于比普通大学生。
你去看他当年写给俞敏洪的求职信,其行文的逻辑、引经据典的话语、表露出的独到思想,也是高人一筹的。
最爱转发英语学习资料的肖肖天天叫嚣着出国,可是两年过去了,在线的学习班报了一个又一个,除了经常看到她在朋友圈转发自己的学习计划,至今没听她说怎样完成课程,最终通过考试。
她太迷恋速成的方法,却忘记了语言学习最基础的积淀。
就像一些天天喊着减肥的人,却从来不去健身房跑步,从来不愿意管住嘴巴,注意合理饮食。
我曾经也不止一次幻想着自己能够练出马甲线,像明星那样拥有完美身材。
可是真正到健身房跟着教练开始练习才发现,练出马甲线,哪有那么简单?
光一个深蹲姿势都让人快坚持不住,手里拿着最轻的哑铃,做四组训练都很难坚持下来。
要想真的练出好身材,付出的努力不是嘴上说说那么容易的。
我跟教练说:现在特别佩服能够从减肥成功的人,这真的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努力。
健身和学习的过程一样,表面看着太简单,但是坚持行动起来太难,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选择捷径。
明明知道保持运动习惯和健康饮食才能合理减肥,却因为想寻找捷径去购买减肥茶、代餐食品、等等减肥产品。不仅减肥不成功,还让身体埋下不健康的隐患。
正因为学习这条路不容易,所以才有那么多人试图一蹴而就,希望稍微努力一点儿就能拿到好成绩。所以花了不少钱,走了不少弯路,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看书,记笔记,把知识基础打牢固。
人生没有捷径,慢慢来,脚踏实地地走,反而比较快。
沉迷于为别人“贴标签”
曾经何时,制造流行网络词汇成为一种趋势,谈话间使用这些词汇则成为一个人有趣的象征。“贴标签”就是其一。
什么“富二代”、“傻白甜”、“土豪”、“很low”、还有星座分析,不胜枚举。
如果只是开开玩笑,一笑而过还好,但是有人已经把这些词变成评判一个人的标准,这就比较严重了。
人际交往本来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评判一个人或一件事用“贴标签”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只会让我们越来越被各种观点影响,而懒于细想思考它们的本源。
而且,用“贴标签”的方式会影响我们日常掌握词汇的数量。
比如以前形容一个人,可能会用格调不够高、品味不够主流、穿衣打扮有些不讲究……现在只用一个词“low”。
当我们放弃学习更多词汇的时候,其实在主动放弃一种更广阔的思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了一条原则,就是要求他们在表达同一种现象的时候,去想不同的词汇。看似简单的原则,实则是在开阔他们的思维能力。
以前如果写情书,或者说情话,可以费尽心思想各种场景,甚至还会用诗来表达。而反观现在秀恩爱的方式,刚过去的520,朋友圈清一色在晒微信转账记录,比比谁转得金额最大,或者放一束花的照片,比比谁送得花最贵。
昨天,在网上偶然看到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情诗,听起来特别浪漫。
“你的信太官方,都不说想我”——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
“周总理是大忙人,哪有时间来想我”——邓回信
“闲人怎么知道忙人多想闲人”——周总理回信
“我这一生都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周恩来。
当然,我们这一代人从来不回避金钱观,说特别虚假的话已经显得矫情,比谁花钱最多才显得真诚。可是这样的真诚,真得比不上老一辈骨子里的浪漫。
“贴标签”是一种省时省力的方式,但却如同一碗有毒的鸡汤,你只是喝下去了一碗别人精心熬制过的鸡汤,可是鸡汤里到底放了什么料,用了什么火候,你并不知道,只是被强塞着喝进去。喝进去的越多,中毒越深。
当我们沉迷于各种诱惑,试图走捷径,被“标签”影响着,逐渐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也正在慢慢地失掉自我。
抬头仰望星空,低头脚踏实地,撇去那么多的浮躁心态,找寻属于自己的路,这样的心境才会让我们更开心,也更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