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这些国家越来越强大时,古老的中国仍在沉睡。”
与秋雨老师初相遇于《文化苦旅》,之后便爱不释手,从《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山居笔记》、《行者无疆》中了解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珍贵与区别,也跟着他从国内走向国外,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看遍祖国大好河山,也看遍山川异域,日月同色。
one 1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辞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后,所写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1992年一经出版,便引起全国轰动,风靡全球。
书里面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散文,余秋雨也由此开创了“历史大散文”的先河。
文中语言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句句引人入胜。朴实无华的遣词造句又处处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史学和文化价值。
《文化苦旅》不是身体上的“苦”,而是对于逝去文化的追思,现存文化的思索。
全书围绕一个“苦”字,将所有的思考、探寻、访问都揉进苦涩的关于文化的回忆中,带领我们一步步叩响历史文化的大门。
two 2
全书一共27章,分为27个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独立的个体,却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余秋雨用双脚丈量大地,揭开千年文物的面纱。
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大西北到风景旧曾谙的江南,从色彩斑斓的文化瑰宝莫高窟到积淀千年的人类文化,每一章都极具厚重感与吸引力。
艺术的最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
所有的章节中,莫高窟藏经洞给我的影响最深,战争对于莫高窟文化的损毁是无可预估的,我们应该庆幸今天还能看到莫高窟。
通读全本,是思想与视野的一次开拓,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对话,每一章都是极厚重的长途跋涉。
Three 3
除了对于文化、历史的思考与描述,书中对于环境的描写更是首为一谈,也正是由于这些文字,我才发现散文之美。
例如,书中对于水的描写: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还有书中对于成熟的描写,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从容又无须声张。
写在最后:
《文化苦旅》,每一个章节篇幅都极短,但每一段都值得细细揣摩。
从第24章开始,他写的是自己的遭遇,受文化大革命迫害,在其老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逃到了浙江奉化的一个半山上潜居,在潜居期间苦读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研习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期间,他执笔撰写《中国戏剧史》,即便到现在,此书依旧是戏剧学的重要课程。
也许是因为名声大噪,也许是因为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爱,余秋雨先生招黑不少,但不论外界如何涂抹,他依然秉承初心,用他自己的话说,即是:清雅之口,何必驳难无稽之谈;超世之笔,岂可描画驱鬼之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