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018青椒计...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作者: 杜尔伯特017彭远飞 | 来源:发表于2019-02-25 21:03 被阅读21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情绪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相伴随,才能由“苦学”向“乐学”发展,使学生成为“乐之者”。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教师语言是为了保证教学取得良好效果,而是从成功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思想和要求,是反映教和学的客观规律,是进行教学的依据。从事教育工作,必须摸索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客观规律,就是人们制订的对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普遍的规律掌握和利用的准则。它指导教师创设有利的教学条件,避免和防止不利条件,利用和控制教学规律的发展,为一定的教学实践服务。实践证明,正确运用教师语言,就能提高教学质量,违背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就会降低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把教师语言的有效性贯彻于各项教学工作之中。人们对教师语言有效性教学的客观规律又将有新的发现和新的认识,从而产生出新的教学语言来指导教学实践。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依靠成功的教学经验,大胆实践,逐步探索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补充和完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的有效性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一、放飞心灵的翱翔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教学道路标准倡导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学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起点来确定教学起点,展开教学。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首先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特点,善于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注重解决学生心中存在的问题与疑惑。在教学中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其次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使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积极探讨、共同发展的场所。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再次说明教师的教学思想是其教学行为的灵魂。一节课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都是由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的。

    二、开启思维的训练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世界,不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是积极的能动过程,只有充分感知,积极思考,才能深入理解知识,掌握问题的实质。如果离开了积极的思维,消极被动地学习,就很难充分感知教材内容。所以,主要体现在:

        (1)、教师要机智地运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投入学习,学生的学习如果没有自己的内在动力,而是靠外力来压,就很难进行。

        (2)、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师要善于联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思考。要求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自然而然地引入要讲的内容,并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鼓励学生多问。问必有疑,疑的过程是学生动脑思考的过程,也是不解的过程,这也正是学生求知欲的表现,教师鼓励学生多问,并在答中使学生提高,不仅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保护,而且还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4)、引导学生多议,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难,鼓励发表不同的看法,并靠师生的集体智慧来共同解决问题。这样会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

        (5)、教师要有效地在教学中渗透启发的因素,使自己的每一段讲解、每一个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学生都具有启发的作用,这也是教师要掌握的教学思维艺术。

    三、拨动情弦的振颤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情感也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时候产生的,它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积极的情感才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强有力的发动者和鼓舞者,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如何,将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

        学生入学后,学习成为他的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已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需要之一,因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会产生一系列的情绪体验。如,学习任务是否过重,老师讲课是否生动、有趣,掌握知识是否是通过死记硬背,老师的评价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等等,都会引起学生不同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会使学生感知比较敏锐,记忆比较牢固,思维比较活跃,想象比较丰富,并能满怀信心,克服困难;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使学生紧张、苦恼、过渡焦虑等等,会使学生智力活动迟钝、受阻,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畏缩不前。

        意志是人自觉调节自己的行动去克服困难,以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能动作用的表现。一个人要取得成就,除了智力、能力条件外,必须具有良好的情感和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表现为:能认识自己行动的意义,有明确的目的性;善于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迅速地坚决地采取决定,表现出执行决定的果断性;为实现既定的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的坚定性;在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自制性。要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就需要作出意志的努力,如果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能自觉地根据学习目标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促进自己的进步和发展;如果意志比较薄弱,就会在困难面前显得懦弱、犹豫、颓丧、盲从、执拗等,不能控制、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所以,教育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情感和意志品质。

    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四、“细节落实”“个体定位”“未来预期”这三个短语在落实师生沟通之教育效能中的关键作用

    细节落实:

        一个人生活有条理,就可以使他的生活富有节奏感,最大限度地提高他的学习和工作效率,就可以激发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其身体健康发育,也有助于其良好性格的形成,更有助于他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是指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遵守作息制度,使生活有条理。

        (1)、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小学生一入学起,教师就要耐心地给学生讲要讲卫生的道理。教会他们正确地使用保健牙刷,坚持早、晚刷牙,并养成勤洗澡、勤理发、勤换衣、勤剪指甲的好习惯;教育他们保持仪容仪表整洁;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要求他们会整理个人卫生,如会洗手绢、袜子,小件衣服,学会料理自己。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保持环境卫生的习惯。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劳动,爱护他人劳动成果,注意保持周围的环境卫生。教育学生不乱写、乱画、乱丢废弃物品,不随地吐痰、大小便,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

        (2)、要教育学生吃饭不挑食,不吃零食,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特别要注意,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使餐餐都能达到营养标准,以保证身体的健康发育;要教育学生爱惜食物,不剩、不扔饭菜,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要教育学生讲究卫生,做到食前洗手,保持餐具、水杯的清洁,不用他人的餐具、水杯,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不边走边吃或边看边吃。

        (3)、要教育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做到,能在成人的提醒下按时就寝、起床,不依赖别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教师要逐渐提高要求,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遵守作息制度的好习惯,使他们能按时学习、休息、娱乐。特别要做到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放学后及时回家,不在外边玩耍或在路上边玩边走;做事不拖拉,保证足够的睡眠。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教师要指导他们学会制订作息计划,能较教科学地安排作息时间。除了教育学生按时作息之外,还要教育学生注意照顾他人利益,不干扰他人的学习和工作;注意礼节,不打人、骂人,不经过别人允许不随便动别人的东西,借别人东西,及时归还。

        (4)、指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生活,能把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放在固定的地方,随时整理自己用过的物品,用毕能放回原处。能自己整理自己的房间、书桌、床,以及其他用品,能随时整理自己的衣物,根据季节变化随时增减衣服。

    个体定位:

        (1)、扩大学生眼界,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学校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它是相对稳定的。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不断地扩大学生的眼界,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而课外活动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受教学大纲的局限,它可充分利用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录音录像、手机软件等传播信息的工具,通过多种灵活多变的活动形式,及时传递信息,帮助学生吸收新的知识。

        (2)、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很多任务是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实现的,课外活动应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大好课堂,通过各种课外政治教育活动,扩大学生的政治眼界,向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理想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群众观念、遵纪守法观念、艰苦朴素观念等。

        (3)、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少年儿童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也是为其将来成才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期的教育实践表明:学校在注意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必须特别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才有益于培养当今社会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学生个人的禀赋、兴趣、特长,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难以得到充分地表现,而课外活动的范围甚广,内容丰富多彩,方式灵活多样,可以从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它有利于因材施教,使各具聪明才智的学生,都能较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才能,并得到应有的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

    未来预期: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要素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呈现为一个相互交错的网络结构。教育改革的整体性体现在纵横两方面。

        (1)、在纵的方面,要实现各种教育要求的有机衔接。主要指儿童从入学到小学毕业、升入中学、大学等一系列的发展连续性、阶段性及其年龄特征,以及其学科知识、能力的可接受性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此,应解决以下问题:从整体出发,根据儿童各阶段的年龄特征,做好其思想与行为的转化、衔接工作。如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小学低、中、高年级的衔接,小学与初中的衔接等等;从整体考虑各科教学的系统化和各种活动的系列化。即学科知识前后的系统、连贯及有计划地提前渗透,各种实践活动的前后衔接、逐步深入,以使之形成系列化,以及学生能力上的系统培养。

        (2)、在横的方面,实现各种教育因素的整体结合。它包括:培养目标。人的素质是一个整体,要求把儿童的智力、品德、体质、审美能力等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缺少或片面突出哪一方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其它方面的正常发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性,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是组成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两大有机组成部分,它们既是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又是互相区别、相对独立的两种教育途径。学科课程的改革包括:一是以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组织教材,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二是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沟通各门学科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的联系;在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方面互相配合;统一要求,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共同担负教书育人的任务;在教学方法、教育方法上经常交流、互相借鉴等。

        (3)、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把以教师教为主的课改成以教学生学为主的课,以达到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目的。改革活动课程加强课堂教学和活动体系的有机结合,促进每个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得到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充分发展。教育教学过程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媒体等几种因素的制约,其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因素的制约,强调教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即是注意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把一切教的活动落实到学的活动。

        (4)、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学生的发展与家庭、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整体改革,必须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因素构成一个统一的、协调的整体,使学生处于受教育和发展的最佳教育环境之中。

        (5)、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发展的主体,即是说,一切教育教学影响必须在学生亲身参加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学生的需要和积极的参与,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要教育学生做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自觉地、有意识地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并自始至终地对它进行自我调控,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意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

        (6)、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机会,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受的教育的条件不同,以及个人的兴趣爱好不一样,因而使他们每个人的发展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全面发展教育不仅不应排斥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相反,还应以个性的发展为条件。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称作是“以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联合体”。所以,坚持改革,也就是要使学校的一切教育工作既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获得个人才能、爱好的充分发展,以利于学生的未来预期健康成长。

        最后,教学的有效性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象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师语言之于教学的有效性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la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