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陶诗探微
《饮酒.其二》||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3

《饮酒.其二》||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3

作者: 认真说话 | 来源:发表于2022-01-08 14:35 被阅读0次

原文: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释:1、夷叔:伯夷、叔齐,商朝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继位为君而一起出逃。周灭商后,二人耻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野菜)而食,最后饿死。2、立言:树立格言。《史记·伯夷列传》“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絮行如此而饿死。”3、“九十”,《列子·天瑞》说隐士荣启期家贫,行年九十,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4、况:甚,更加。5、当年:指壮年。6、固穷节:固守穷困的节操。

大意:据说积善有善报,但是伯夷、叔齐在西山饿死。善恶如果不报应,为何还要立空言!荣公九十以绳为带,饥寒更甚于壮年。不靠固穷守高节,声名百世怎流传。

赏析:陶渊明不仅对时局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和关切,社会现实的昏暗、道德风气的败坏,也使诗人感到愤慨不安这些也就成了他在诗中一再遣责的对象。

本章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了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决心固穷守节,流芳百世。深婉曲折的诗意之中,透露着诗人愤激不平的情绪。

辑评:

吴瞻泰辑《陶诗汇注》卷三:“百世当谁传”者,固穷节也。“百年不可顾”者,世间名也。百世、百年紧对,正见安身立命,莫如固穷,固穷所贵,莫如饮酒,原不为成名也。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言不必计善恶之报爽,但以固穷守道为正。求仁得仁,同一穷死,不如留名没世。一起四语,偏反飞动。收二句,语势尤劲折,无一平直浅滞顺滑之笔。上言其爽而空言诘之,作波澜以起下百世之情,折出一荣公,文法变化如此。以福报则爽,以名报则应,文法变化。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p80】:陶渊明这首“积善云有报”的思想,是来源于司马迁的《史记·伯夷列传》的。《伯夷列传》在《史记》里本来就是非常出色、非常值得注意的一篇文章。它跟《史记》中其他的列传都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一个非常简单的原因就是,在别的列传里边,都是先写一个传记,然后是司马迁对这个人的评语,即以“太史公曰”为标志的一段评语。“太史公”是司马迁的官职名称,在汉代这种官的职责是记载历史的。《史记》中所有的传记都是“传”与“评”相分离的,只有《伯夷列传》里边没有把司马迁的主观评语用“太史公曰”的标志分离出来,他是把评论跟传记结合在一起的。他时而论叙,时而批评记述,两者结合得如水乳交融。另外,他还不只是把叙述跟批评结合在一起,他还把他的疑问跟感慨也结合在一起了。在整个《伯夷列传》里边,他用了很多问句,表示一种疑问的口气,他曾经先引述古人所说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然后又举了很多例子,都是善人遭到不幸的结果,反而不善的人过了很好的生活,所以他最后就问“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一假如真有所谓的天道,而且天道是常常祝福行善的人的,那是真的吗?究竟是“是”还是“非”呢?在举例证的时候,他先提出疑问,然后他举了一个例证,他所举的就是伯夷,他说像伯夷,“倘所谓善人者,非耶!”——伯夷是一个很好的人,不是吗?可是为什么伯夷和他的弟弟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呢?我现在说的是《史记·伯夷列传》这篇文章的特色,是它把叙述跟批评两个结合在一起了,把疑问跟感慨结合在一起了。司马迁的《史记》之所以不止是一部历史,也是很出色的文学,就正因为他不只是说一个故事,他把自己的一些感慨、一些评语都写在里边了。陶渊明的这首诗不仅用了《伯夷列传》里边的思想和感慨,另一个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是他还吸取了司马迁《伯夷列传》中的叙述方法。他是怎样叙述的呢?他开始说“积善云有报”一—行善的人是有好报的,可“夷叔在西山”,伯夷、叔齐为什么饿死在西山了呢?中国古代写诗的人,一般不在诗句之间加标点符号,所以这里没有一个标点,假如我们用新式的方法给他加一个标点的话,“夷叔在西山”这句话后面是应该加个问号或感叹号的。这句话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是仿效司马迁的把自己的疑问、感慨与叙述传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积善如果有好的报应,伯夷、叔齐这么好的人怎么竟然会饿死在西山呢?这里陶渊明不但用了司马迁《伯夷列传》里的内容,而且他还把司马迁《伯夷列传》里的疑问与感慨相结合的口气也写在里边了。你看他好像没有直接写他的感情,可是在他这样一问一答的感慨之间,已经传达了诗人的感情,既然“积善云有报”,那么夷叔怎么会饿死在西山呢?这是一个转折。下边“善恶苟不应”,假如这善恶真的是没有一个报应的话,那么“何事空立言”,为什么还要空空地说些让人们去积善的话呢?你看这又是一个转折,这使诗歌的情意也随着叙述口吻的变化而起伏转折,表达出诗人深切的感慨。下面的“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他不但是写了自己的疑问感慨,而且还运用了意义非常深厚丰富的形象。以前我讲过诗歌中的形象可以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像我们讲他第五首诗里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大自然的形象。“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却是人世间的形象,不是自然界的形象。这种形象的来源,可以是你现在所看到的,眼前发生的人和事,也可以是历史上的人和事。“九十行带索”中说的是荣启期,是跟孔子同时的人,这是历史上的人物,所以是个典故。中国诗歌里常常用典故,用典故的好处是可以把历史上典型的人或事也浓缩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还不只是一个形象,它其中还包含着一段情节很长、很复杂、很丰富的故事。比如“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决不只是说一个九十多岁高龄的老翁,穷困得连一条衣带都没有,只得用一根麻绳系在衣服上,这以中国旧的习惯传统看来,晚年尚且如此,年轻时贫穷困苦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这在西方是不太真实的。西方是青年人不穷苦,老年人才穷苦。中国人则不然,中国是子女有责任义务奉养父母,让老年人安度晚年。所以荣启期老年还这么穷困,他当年一定是更加穷苦了。然而,这个故事还不只是要告诉你,荣启期是一个穷困贫苦的老人,不是的。他要告诉你的是荣启期这个老人虽然在物质上是这么贫穷,可他是快乐的。同时这个典故还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如果你果然能够在心中守住了一个“道”,你自然就无忧无惧,既无愧于天,也不怍于人。我没有做过任何对不起天,或对不起人的事情,我有什么可忧愁和恐惧的呢?这才是陶渊明用荣启期这个典故的真正用意。所以陶渊明后边就说了:“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我还曾引过《论语》、《孟子》上许多谈到君子固穷内容的话,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宁可不做官,不要那么好的物质享受,忍受贫穷,忍受着饥饿,也要回去种田,他为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他要求得到他内心之中的一份平安,所以他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固穷”是说虽然在贫穷之中,你也能够“固”,就是守住、不改变、不动摇。陶渊明在这些诗里边都表现了他自己的对于人生很多反省,很多思考,很多生活上的体验。陶渊明的诗都不是很长的,你看我们讲“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这一首,只不过才八句,现在我们讲的这首诗也不过十句而已,都是很短的。但我刚才也说了,像他那首“积善云有报”的诗虽然短,但是他有反复的思考在里面,表现在诗的结构上有许多跌宕起伏的变化。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他所考虑的是什么问题。

备注:以上多自《360百科》、《漫读摘要》(书山花开.简书)摘录

相关文章

  • 《饮酒.其二》||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3

    原文: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立空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注释:1、...

  • 《饮酒》其一 ||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2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樽、筋)...

  • 《饮酒.其四》||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6

    原文: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https://baike...

  • 《饮酒.其六》|| 读陶潜诗文笔记010

    原文: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改写:天下...

  • 《饮酒.其五》||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9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

  • 5、饮酒——陶潜

    本诗选自《陶渊明集》卷三,大约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此为第五首。 ...

  • 2017-05-22

    中学时学习陶潜的《饮酒二十首·其二》,听到老师讲解诗中最广为赞赏的一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那时似懂非懂,...

  • 五绝.秋词

    题记:立秋。 出水莲蓬嫩,临风竹叶尖。 赋诗怀李白,饮酒话陶潜。

  • 饮酒(其二)

    煮酒塘亭外,鸭雀碧水游。 抚琴歌一曲,且饮杯中酒。 生逢肺腑交,日遇伯钟友。 快意生平事,乐此无忧愁。

  • 《饮酒》其二

    ——为家父耄耋之年贺寿 2018年1月7日(丁酉冬月 周日) 腊月寒冬迎寿诞,亲朋齐聚喜心田。 席开神泉桑梓地,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饮酒.其二》|| 读陶潜诗文笔记 0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md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