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14445/b742eafc03251e63.jpeg)
在我看来,只要是青年,不管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和什么样的国度。在他们最初选择生活道路的时候,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我自己就是从一条坎坷的生活道路上走过来的。因此我完全理解那些遭受痛苦与挫折而仍然顽强地追求生活的青年。
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着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会有一个最为辉煌的瞬间——那就是他事业的顶点,正如跳高运动员,一生中只有一个高度是他的最高度,尽管他之前之后要跳跃无数次横杆。
幻想容易,决断也容易,真正要把幻想和决断变为现实却是无比困难。这是要在自己生活的平地上堆积起理想的大山。
人是有惰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会削弱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孤立有时候不会让人变得软弱,甚至可以使人的精神更强大,更振奋。
既然有能力走向前去,就应该不顾一切地往前走。
每一次挫折中的崛起都会提示你重温那个简单的真理:一次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次失败之中。 只要没有倒下,就该继续出发。
只有拼命工作,只有永不休止地奋斗,只有创造新的成果,才能补偿人生的无数缺憾,才能使青春之花即便凋谢也是壮丽地凋谢。
任何意志坚强的人都有某种弱点,都有对某种诱惑的不能抗拒。烟就是一种专门征服人意志的强大武器。
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矛盾体。为了不受干扰地工作,常常要逃避世俗的热闹;可一旦长期陷入孤境,又感到痛苦,又感到难以忍受。
我的最大爱好是沉思默想。可以一个人长时间地独处而感到身心愉快。独享欢乐是一种愉快,独自忧伤(模糊的)也是一种愉快。孤独的时候,精神不会是一片纯粹的空白,它仍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情绪上的大欢乐和大悲痛往往都在孤独中产生。孤独中,思维可以不依照逻辑进行。孤独更多地产生人生的诗情——激昂的和伤感伤痛的诗情。孤独可以使人的思想向更遥远更深邃的地方伸展,也能使你对自己或环境作更透彻的认识和检讨。
这就是生活。你既然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就得舍弃人世间的许多美好。
无论如何,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伟大标志。久住于其间,也许让人心烦,可一旦离开它太久,又很渴望回到它的怀抱。当你从荒原上长时间流浪后重返大城市,在很远的地方望见它的轮廓,内心就会有许多温暖升起。最重要的是,无论是好是坏,这里有你的家。
人类常常是一边恋栈着过去,一边坚定地走向未来,永远处在过去与未来交叉的界线上。失落和欢欣共存。
死亡!当它真正君临人头顶的时候,人才会非常逼近地思考这个问题。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可能变成哲学家和诗人——诗人在伤感地吟唱生命的恋歌,哲学家却理智地说,这是自然法则的胜利。
心越急,病越重。心想这的确是命运。人是强大的,也是脆弱的。说行,什么都行;说不行,立刻就不行了。人是无法抗拒命运裁决的——也可以解释为无法抗拒自然规律的制约。
这是一次漫长的人生孤旅。因此,曾丧失和牺牲了多少应该拥有的生活,最宝贵的青春已经一去不返。当然,可以为收获的某些果实而自慰,但也会为不再盛开的花朵而深深地悲伤。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而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
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物质财富增加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却下降了;拜金主义和人与人之间表现出来的冷漠态度,在我们生活中大量地存在着。
那时候,尽管物质生活那么贫乏,尽管有贫富差别,但人们在精神上并不是漠不关心的,相互的友谊、关心还是存在的。可是今天呢?物质生活提高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有些淡漠,心与心隔得有些远。
内心越是活跃和激烈,外表却越是平板和慵懒。相反,外表活跃的时候,内心却正处于一种相对松弛的状态。
要在一种事业中取得某些进展,首先得爱好这种事业,这可能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这还不够,要搞出点名堂,需要扎扎实实地去努力。
难或挫折是经常性的。这种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为自己专意设置的。追求的目标越高,困难和挫折的系数就会越大。但是没有追求,就不可能产生像样的作品。为了“顺利”而回避困难,实际上等于自己欺骗自己。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无数的梦想。许多梦想都被生活的激流冲淡了,甚至会消失得无踪无影。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没有梦想,也就没有现实,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惊人的奇迹,当初也只不过是人的一些梦想罢了,后来却真的变成了现实。那就是说,人是有能力将梦想变成现实的。
不是所有的少年之梦最后都能变成现实。但是,这并不要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就会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条件,去做切合实际的努力。每个人都有能力会把少年时期的某种梦想变为现实。重要的在于奋斗,没有奋斗,就不可能达到任何目标,那么,梦想也只能永远是梦想。一个人到了老年仍然一事无成地在梦想,这就是生命之大悲哀了。
首先要有坚强的性格。一个软弱的人不能胜任这种长期艰苦的劳动。性格的坚定是建立在信仰的坚定这个基础上的。一个人要是对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坚定的信仰,也就不可能具有性格的坚定性。而一个经常动摇的人怎么可能去完成一项艰难困苦的事业?
>> 对生活应该永远抱有热情
>> 应该有自我反省的精神。
处于大变革时代的生活,在其进程中必然充满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不仅要战胜客观世界的各种羁绊,也要战胜我们自身的各种局限;所有这一切都应该在我们的作品中得到强有力的揭示和反映。如果我们的作品一切方面都是贫乏的,而仅仅有个正确的结论,我们也不可能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公式化、概念化同样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一个人在生活中肯定应该有理想。理想就是明天。如果一个人没有明天,他的生活在我看来已经就没有了意义。就是一个社会也应该有它的理想,那就是这个社会明天应该是一个什么社会。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他们所有的实践和努力都是为了向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所以我觉得,有理想,那么在奋斗的过程中才可能有目标。一个人糊里糊涂混一辈子,这样一种生活是没有意义的。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寻求一种比较充实的生活。这样他就会为他的某种理想,为他设计的某种生活目标竭尽全力。
对一个青年来说,应该有一个觉悟期——人生的觉悟期。这个觉悟期越早越好。这就是说应该意识到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准备怎样去生活。只有对这些问题有深度的理解以后,他就会确立自己的一个比较远大的生活目标,也就会调动自己的所有力量,为达到此目标而奋斗。
当然,对于涉世尚浅的青少年来说,往往会有好多幻想,甚至会有一些空想。我认为这是无可指责的。这也是他们这个年龄的特点。如果青少年时没有什么想法,那就提前变成一个老头了。通常的情况是在我们年少的时候有好多对未来美好的憧憬,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迁,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异,有的甚至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但是,总应该有一些东西在你未来的生活中会起到作用。
我认为所谓理想首先包含一种崇高的性质。不仅包含着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更重要的是意味着要做出某种牺牲和奉献,理想不能纯粹局限于个人琐碎的欲望中。不要把理想和琐碎欲望混为一谈,因为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一个真正有理想的人,他所从事的一切劳动、工作和努力不仅仅是满足个人的一些欲望,而是要为他身处的大环境,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这样,他才可能会感到更幸福一些。
如果一个人不经过努力,不经过劳动,不经过创造,那么还想入非非,这种“理想”最后只能是空想。我认为把理想变为现实实际上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活着就是要把自己无数的梦想和理想变为现实。当然,不是所有的理想都能实现,但是你在整个一生中总有应该实现的理想或是梦想。
如果一个人在精神生活上没有光彩,即使他有好多钱,仍然是贫困的——和贫困一样可悲。
归根结底,我们需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和一种过分的自我主义。也就是说,我们不仅使自己活得很好,也应该想办法去帮助别人。
(有关家庭教育)
为什么小孩一定要听大人话呢?我看不见得,谁对就听谁的。父母可以教育子女,子女也可以教育父母,我十几岁就开始教育我父母,因为我有文化,我看待人生、看待社会、看待世界就是要比他们深刻。
其次培养教育孩子要有独立思考能力,这很要紧,不要人云亦云,如果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书读得再多,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庸的人。
我以为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自己不能做到的,那么也要允许孩子做不到,大人们如果是嘴上说一套,而实际又另外一套,这其实是一种人格分裂,对孩子是绝没有好处的,这只能培养孩子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严重的会使孩子虚伪,伪善。
从青年自身来说,在目前社会不能全部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应该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尤其是年轻的时候,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永远有一个正确对待生活的问题。
实际上,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是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的,互相折射的。
对深入生活的理解:第一点要广阔,第二点要体验,不仅仅是外在形态的体验,而更注重心理、情绪、感情上的体验。既要了解外部生活,又要把它和自己的感情、情绪的体验结合起来。
更多优质好文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艺书艺世界】,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