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之微课设计
文‖张爱敏
![](https://img.haomeiwen.com/i5018656/d4ba8c09da15d697.jpg)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吴敬梓先生的小说一篇小说《范进中举》。
首先,请看大屏幕:
《儒林外史》,读——“儒”指读书人,“鸿儒”,学识渊博的学者。儒林:儒者之林,一群读书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在本书中塑造了一群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的群像。其中,《范进中举》是最著名的一篇。
下面,请各组展示一下导学自读结果:
本文的主人公是——范进。
范进自20岁开始,就一直奔赴在科考路上,一直到——?岁才中了个秀才。
他可谓是屡考屡败,愈败愈考。后来,终于中了个——举人。
可是,当多年的梦想变成现实,突如其来的喜讯竟使他——欢喜得疯了(喜极而疯),于是,一场闹剧、一群丑态引发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耐人寻味的故事。
同学们,范进中举是否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呢?史上颇有争议。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聚焦主人公范进,探究真相。
范进档案
请跳读文章,勾画出范进中举的相关信息,为范进创建一个人物小档案,并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
(自主阅读,圈点勾画,组内交流,班上展示。)
通过静心阅读,合作交流,我们已经完成了范进人物小档案,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我们一起读读《儒林外史》中范进首次出场的形象:
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学道道:“你今年多少年纪了?”范进道:“童生册上写的是30岁,童生实年54岁。”学道道:“你考过多少回了?”范进道:“童生二十岁应考,到今考过20余次。”
——寥寥数语,写尽了范进的穷酸潦倒,迂腐可怜,醉心功名。
中举后,范进的经济状况、人际关系等方面发生了突变。
预设:
——中举前是贫寒的、困顿的,中举后得银又得房。
——中举前,他被岳丈斥骂,众人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敬畏,张乡绅送银又送房。
——中举前的性格是懦弱的,是卑微的,是唯唯诺诺的,中举后却是油滑世故,虚伪客套的。
——但毕生的理想一直没有改变,那就是读书、做官、追求功名利禄。
同学们,探究这张名片,你获得了怎样的结论呢?请谈谈你的观点。
预设:
范进穷其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但依然不放弃。直到54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只为功名。终其一生,家徒四壁,家人受累,潦倒落魄,岁月蹉跎。
我觉得人生除了功名,还有实实在在造福社会的行动。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能上高中就上高中,不能上高中就读职高,将来一样可以成为栋梁。特别是现代信息时代,只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身在哪里都一样。而不是不要家庭不要父母不要妻儿。范进一生只剩下对功名的追求,这是一种偏执迂腐的丑。
任务二: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推荐哪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呢?请同学们结合任务单小组合作完成设计。
场景:范进讨钱
同学们请注意,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关注刻画人物的细节,最后在你呈现的剧本中要设计符合人物特点的对白独白等等。
首先看第一组的场景设计——“范进讨钱”。
请第一组代表发言:
胡屠户、范进出场。
胡屠户独白道出范进中举前贫寒的家境、困顿的生活,吃的是每日小饭菜,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了。住的是茅草棚,穿的是破烂不堪的麻布直裰。
胡屠夫前往贺喜时,对范进的教训,范进唯唯连声。
范进借钱参加乡试,又被胡屠户“啐”在脸上,被夹七夹八的骂得狗血喷头,偷试回来,又遭其痛骂一顿。
同学们,此时的范进是一个什么形象?
——穷酸的范进
——卑微的书生
范进卖鸡:
请第二组代表分享:
此时此刻,家里已经断炊了。范进到集上卖鸡,我们该如何设计独白或者对白来演绎范进呢?
家里,断炊,范进手足无措,母亲吩咐,慌忙卖鸡。
集市,范进抱鸡,一步一踱,东张西望。
表现其迂腐至极,无能至极,只会埋头读书,缺乏谋生技能的形象。
范进中举
请第四组同学展示
邻居、范进、胡屠户
情节预设:
邻居告诉范进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表现很无奈,恳求不要和他开玩笑。(穷酸卑微,迂腐至极)
范进见喜报,喜极而疯。
胡屠户狠狠地打了范进一个嘴巴,范进才清醒过来。
(同学们,大家只概述了情节,但还不够惟妙惟肖。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完成两个小任务:
1.请同学们默读并勾画你认为最精彩的描写;
2.请揣摩范进的心理,关注这些入木三分的细节。
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报帖分明在眼前,他一定要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这才确信是真的。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此时范进已经失常,几十年来的苦水闷气一吐而光,他狂喜得完全忘形了,竟然旁若无人:“咦,好了!我中了!”连说两遍,惊喜过望,飞跑后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他已经疯得不知东南西北,神志不清,丑态百出。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手大笑;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我们看头发滴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落汤鸡一样。
同学们,这就是强烈的讽刺。范进将自己20——54岁的青春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我们再看这两个好字:
“咦,好了!我中了!”和“咦,好!我中了!”第一句感叹,有如释重负之喜悦;第二句有欣喜若狂之兴奋。
——一个“好”字,道出了范进30多年来苦苦挣扎的奥秘。范进在极度兴奋的瞬间,呐喊出了自己的心声,同时也暴露出了他性格中的追名逐利。
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经产生了多少思想活动,上半世的种种酸甜苦辣,下半世的即将纷至沓来的荣华富贵,随着一个“好”字,风驰电掣式地卷进了范进的脑海。
乡绅拜访
请再次走进文本,中举前后的范进,其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确实发生了变化。请第五组的同学关注展示乡绅拜访。
范进中举前,住茅草屋,挨饿,乡试无盘缠,岳丈叱骂,众人漠不关心。中举后,乡邻巴结,张乡绅送银又送房,众人巴结敬畏。
范进也由穷酸迂腐变得虚伪世故。探究范进之丑由此来说,范进真的是丑态百出。
作者用极尽讽刺的语言寥寥数笔,范进的穷酸之丑,卑微之丑,迂腐之丑,痴迷之丑,虚伪之丑已经跃然纸上。
那么读书人范进、进士范进为什么竟然沦落为如此丑态呢?这要从明清盛行的科举制度说起。
链接背景,了解科举制度,揭示主题。
预设:
我们看《儒林外史》中第四回,我们看范进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以显示守孝,用木筷子。可是夹起的却是大虾园子,送到嘴里吃,这是非常生动的描写。
范进中举以后,他的人格被扭曲了,他步入仕途以后,恐怕他会更多的去找回自己当年所失去的。这样,我们不难得出,科举制度以及功名对读书人精神的扭曲以及扭曲带来的中举前的有形的小丑和中举后的隐形的大丑。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聚焦小说的主人公范进,通过典型情节的梳理以及品析主要人物的动作、语言,读出了一个穷酸、卑微、迂腐、虚伪的范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