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认识了一位师兄,他每天都特别忙,不停地参加会议、不停地飞、不停地出差。
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成长迅速,四年里一路过关斩将,一跃成为公司最年轻的总监。
他说,自己并不比别人聪明,只能下苦功夫,四年以来每天工作基本都超10小时。
那时自己刚毕业,工作上杂事一多,明显感觉容易分心,每天能够专注做事和学习的时间特别有限,大半年过去了,都感觉不到提升。
而同样是每天要应付一大堆繁杂的事情,有些人不仅能快速搞定,而且还有时间做总结和改进,将事情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推进。
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最近看了时间管理界的经典《奇特的一生》,也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时间荒废
一个人每天的24小时可以分为3块,每块8小时,分别是上班、班后、睡觉。
有人说:同样起点,想要拉开差距,就在于工作以外的8小时如何利用。
如果感觉自己平庸,不妨想想这8个小时是怎样用的。
白天上班太累,晚上回家葛优躺吃鸡?
周末休息约上三两好友,吃喝玩乐,出去嗨?
要知道,优秀牛逼的人也许还在加班,在看书,在拼命提高自己。
不仅如此,我觉得工作上的8小时也能产生很大的差距。
每个人都很忙,但也有区别。
忙起来没有方向、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没有时间总结,这是低质量忙碌,日复一日,只能导致永远的平庸。
毫不目的的忙,也是一种时间荒废,这样的努力都是伪努力。
怎么破?

时间统计
《奇特的一生》主要写了柳比歇夫的生平:
对于主人公,看完之后只能用两个词来形容:碉堡!牛逼!
柳比歇夫,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
在26岁时独创了“时间统计法”,记录每件事情的时间花销:
记录的方法很简单:日期—事件—耗时。
比如这样: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
并且进行月小结和年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这个方法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

说到对时间的利用,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过于自信。
我一直以为自己一天下来工作的时间怎么都有8小时,但记录之后大吃一惊,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不过3-4小时,时间都去哪儿了?
和朋友聊天、磨磨蹭蹭、发呆、回微信邮件、吃喝拉撒……
这样的琐事一直以为花不了多少时间,但记录下来再看会吓自己一跳。
有人会问这样记录不是很累么?
当然一开始可能会不习惯,这时候不要求完美,等养成习惯之后,再考虑完善,当习惯得跟每天刷牙洗脸一样自然了,而且从中得到好处之后,才会很享受。

终极目标
说到底,对于柳比歇夫来说,时间统计法是他在追求人生目标时为自己创造的时间管理方法而已。
“1918年,柳比歇夫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他提出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他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认为自己是幸福的。”
所以,无论什么时间管理方法都只是手段、是为了让自己一步一步离目标更近。
千万别为了记录而记录,先想清楚自己的目标,让时间统计法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服务,才有意义。
一万小时理论提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看到有人这样计算: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5天,差不多需要5年。
但很多人工作了5年,甚至10年都成为不了专家,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每天投入有效工作,可能连1个小时都不到,更多的时间是无效的努力:聊天吹水、胡思乱想、开各种会议、忙其他事情……
有了目标、有了方向后的努力才有意义,这样的时间统计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自己,让自己离目标更近。
柳比歇夫无疑是成功的,他成功的秘诀也朴素寻常:几十年如一日,把时间当成自己的朋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