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发散思维亲子教育婚姻育儿
不要让童年成为孩子的第一份“工作”!

不要让童年成为孩子的第一份“工作”!

作者: 好奇动物 | 来源:发表于2017-12-20 22:16 被阅读74次

    很多国外的恐怖电影,譬如《分裂》、《孤儿怨》、《沉默的羔羊》都把犯罪者的根源归结为童年时期受到的虐待。可见,童年时期的经历对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当然了,电影中的特殊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童年极其艰苦的孩子在少数,大部分家庭的孩子都有着不错的生活条件,他们的童年既有快乐也有悲伤。但你会发现大部分人回忆童年生活的时候都带有很多遗憾和后悔,而且面对完全相同的经历,不同的成人回忆起来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告别童年阴影》这本新书解答了这个问题。书的作者叫依拉·伊斯瑞尔,是美国一名专业的心理治咨询和治疗师,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时获得了心理学、哲学和宗教学三个学位。

    记忆的可提取系数

    我们的大脑存在“存储”“提取”两个不同的模块,存储模块里的记忆提取难度越低,就越容易被我们反复调用:比如你开车几乎不要思考什么时候刹车和换挡,已经成为一种下意识行为;而对于提取难度高的记忆,则需要看到具体的人或事才能想起来。

    因此,为了降低提取难度,大脑会在我们提取任意一条记忆时,同时修改其“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因此你每次提取的记忆都与上次略微不同。

    当面对同样不幸的童年遭遇,那些在工作中更成功、生活更幸福的人会把过去的痛苦遭遇描述成自己成长所克服的困难,正因为童年时期的痛苦经历才导致了自己如今的成功。因此,童年的遭遇被“美化”了,他们不仅仅能在公开场合谈论自己的童年,还会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避免他们犯同样的错误;

    相反,那些现在在社会上辛苦谋生的人,会把现在自己糟糕的结果怪罪于童年的痛苦经历,他们认为今天这样都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导致的,因此童年的遭遇被“丑化”了。他们变得更加怨天尤人,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童年塑造的,自己没有任何办法改变——毕竟没有时光机器。

    完全相同的童年遭遇,却因为成年后的生活状况变得如此不同,可见彼此糟糕的童年记忆,我们对待童年记忆的态度更为重要,那么我们对待这些记忆的态度是怎么来的呢?

    两种成长方式

    其实个人的成长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食物链上的成长,食物链的核心就是竞争,也就是通过学习新的技能不断攀爬到更高的位置,这也是社会的常态。但这种成长和心理、情绪和精神要素的关联很少,因此在竞争的过程中往往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压力过大、抑郁症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第二种是心态链的成长,说白了就是三观的成长,当我们面对诸如感情失败、工作失利等负面事件时,积极的心态可以改变我们对这些事情的态度,可以让我们在情感上更加坚韧。因此心态链的成长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否能够幸福。

    心态链成长的不足是导致不幸福的根源。而心态链的成长往往从童年就开始了,那些糟糕的童年阴影会阻碍心智的成熟,最终引发幸福感的缺失。

    童年是儿童的第一份职业

    童年非常重要,一个美好的童年再怎么被丑化也足够让你会心一笑。虽然我们物质条件不断提高,父母也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予了非常好的教育——托班、兴趣班、出国游学。但仍然有非常多的人在回忆童年的时候觉得他们仍在努力摆脱童年的影响,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儿童已经成了人生的第一份职业,而“表演”才是儿童获得认可的关键,他们会根据父母的要求把自己改造成他们喜欢的样子,他们在为了父母努力扮演好儿童这个角色而不是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们都记得,小时候只要自己表现出听话、可爱、聪明的样子,就会获得父母的称赞和奖励。因此孩子为了获得这份“安全感”会分裂出另外一个爸妈喜爱的自我,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孩子就会分不清到底是真实的自己惹人爱还是表演出的自己惹人爱。

    当孩子们发现给长辈端茶倒水、给弟弟们让梨、假期不捣乱认真学习就会被表扬,他们就倾向于表演的自我。“童年”是孩子的第一份职业,父母就是他们的老板,他们察言观色,想方设法讨好老板,因为他们不具备和老板议事的空间。在这份职业中,一旦受到批评他们会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进行自我责备!

    最可怕的在于,在孩子们采用表演的方式应付父母的过程中,产生了对社会的错误理解。他们会格外注意站姿、穿着、吃饭姿势和说话方式等细节,生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当然,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世界上没有无条件的爱,即使是父爱和母爱。

    因此,为了不让孩子把童年当做一份职业,我们需要“佛系家长的精神”,给孩子更多的自由,放弃不该有的控制!相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能自己发现并改变问题。

    让孩子远离角色扮演游戏

    第一个原则:设置行为界限和安全界限

    行为界限指的是那些绝不能做的事情——辱骂或殴打其他人、虐待动物等等;安全界限指的是“只要孩子做的事情最坏的结果我们能接受,那么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个概念最初来自于核电领域的“本质安全”概念,说的就是工程师在设计发电站的时候会确保即使发生了人为操作失误,也不会导致核泄漏。

    比如孩子站在椅子上跳舞最坏的后果也不过是从椅子上跌下来;但如果是在马路边乱跑就要及时阻止,因为这个后果我们无法承担——生命只有一次!

    但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家长太小心,孩子不经意的磕磕碰碰都能让他们难过或懊恼很久。那么对于这类家长,最好的办法就是提前做好安全措施来提高本质安全系数:比如孩子玩耍的椅子下面垫个垫子、骑车的时候戴上头盔和护膝等。

    第二个原则:“奖惩不需分明”。

    奖惩分明这个词本身就用于企业管理上的,是为了让员工按照领导的意愿正确的做事。因此奖惩分明的基本前提是领导决策完全正确、结果可以衡量。

    但教育是个复杂的问题,你根本不知道孩子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家长更不能把主观意识强加在孩子的自我成长中,因此这两个前提条件都不成立,所以奖惩未必要分明。

    在孩子经历挫折和失败的时候,陪孩子吃顿大餐、去公园里散步聊天都是很好的帮孩子认清事实和自己情绪的好办法;在孩子把绘本扔一地的时候你可以说“我们比赛看谁能把绘本更快的拾到桌子上,赢的话有糖果吃”,这样就可以让孩子明白只要把犯过的错误改正过来就能够获得别人的赞赏。

    说到底,奖惩是一种反馈方式,还会有其他更有效的反馈方式,比如孩子失败后从头到尾帮孩子梳理下做事的过程找出失败的原因、孩子犯错后让他去把物品重新组装好等。而且也可以由其他人帮忙反馈,比如给孩子开设一个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让那些粉丝帮忙反馈。

    记住,反馈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做一件事情,因此不能让惩罚或者奖励超越了事情本身!

    第三个原则:少些多巴胺刺激,多些乙酰胆碱刺激。

    我们的大脑内有很多的神经递质,每一种神经递质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乙酰胆碱和多巴胺。乙酰胆碱的作用是“让我想一想”!,它是思考力、注意力和随意性运动的推动者,一旦被激活它会减缓我们的身体活动,使大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相反,多巴胺的作用是“好玩就继续!”,它控制动作、喜悦和行动力,尤其是它对新事物保持兴奋感,因此在所有的神经递质中,多巴胺是最容易成瘾的!

    很多家长在孩子成功或者希望孩子努力的时候都会承诺给孩子很多物质奖励。但这些物质奖励只会不断刺激孩子大脑内的多巴胺,会让孩子上瘾——他们遇到任何事情就会寻找奖励,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去执行。

    相反,乙酰胆碱时刻提醒孩子去实现内心的梦想,去追寻自己的热情。在这个科技冲击我们注意力的浮躁社会,这种特质格外重要,它可以让孩子高度自律,去完成那些艰苦但有价值的事情。

    换句话说,多巴胺奖励给予孩子外在动力,而乙酰胆碱可以给孩子提供给孩子内在动力,根据《驱动力》这本书的观点,内在动力才是驱动一个人长久高效的成功秘诀。

    因此当孩子成功的时候陪她看部电影、去国外旅游、去参观博物馆等都比直接给钱和玩具有效得多。

    愿我们每个家长的孩子都成为创造未来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让童年成为孩子的第一份“工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bn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