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出现成千上万的想法,这些自动思维出现在脑海,随同詹姆士所说的“意识流”,快速出现,速记一般闪过,很多没有经过现实检验。
我们的目的就是对这些自动思维进行加工,加工也即是“潜意识意识化”,自我觉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对于自动思维来说,这个觉察加工过程包括四步:识别、选择、评估、检验。
今天着重谈谈选择自动思维的案例。
上面说过,每天无数意识流闪过大脑,我们究竟选择那些自动思维来评估关注呢?
对于生活以及工作事情,我们常说要“抓大放小”,对于自动思维的关注来说,也是这个原则,具体是两句话:
1、这个想法对我来说,有多相信它?考察相信程度。
2、这个想法导致的情绪感受,对我来说有多痛苦?考察情绪强度。
这就是说,我们要选择那些相信程度高,同时情绪强度又高的自动思维想法,可以戏称为“双高”。
列举生活例子。
昨天接到评标通知电话,同意了,不过没有收到短信,过去这情况多被证实系统错误,耽搁时间。
不过,考虑到这次是新系统通知,还是过去询问究竟,结果是官方也不知道是否出错,结束之前无法查询,只能等待或者等通知。
这时候情绪感受是“别扭”“不好意思”,自动思维是“白跑一趟” “自讨没趣”。
这类想法太多,太过寻常,也就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因为谁会不犯晕甚至犯错呢?既然属于常态,也就可以不去深究。
好巧不巧,在我打算离开时,被人家喊住,应该是系统出错!
再看另一个例子。
在家里与爱人讨论某个问题,随着观点不同,闻听自己看法不被认可,不由得嗓音大增,音调尖刻。
这个事情可以分析下,一言不合恼羞成怒这个现象,情绪感受是发怒,自动思维是“我对你错”“被否定很可怕”“你应该尊重我但我可以不尊重你”。
这就需要引起注意,加重关注,重点分析,因为与上面事情对比起来,有两点不同。
1、对想法相信程度不同。“白跑一趟”“自讨没趣”这个想法,也就是自嘲罢了,相信指数低于20%,而“我是对的”“我不允许反驳”“你得听我的”“被否定太痛苦”这个想法,理智上不想承认,不过语音语调这个潜意识表达(沟通中占比作用为38%)证明相信程度8成以上,否则不会如此尖锐表现。
2、对感受痛苦强度不同。“尴尬、不好意思”负性感受微乎其微,远低于20%,而“愤怒”“变脸痛苦”感受真实存在,痛苦强度高达80%以上。
由此可见,第一个通知问题属于常态事情,不用多关注,第二个瞬间变脸问题,要重点关注觉察,因为想法相信程度和痛苦感受强度双双高过80%。
可见,对于自我觉察而言,识别不良自动思维只是第一步,选择合适的重要的核心的不良自动思维才是关键,否则主次不分,咨询效果自然不会太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