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读《随园诗话》(238)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19-06-12 00:29 被阅读26次

    卷七(一五) 【原书卷七·三五】

    从古讲六书者,多不工书欧、虞、褚、薛,不硜硜《说文》、《凡将》。讲韵学者,多不工诗。李、杜、韩、苏,不斤斤于分音列谱。何也?空诸一切,而后能以神气孤行;一涉笺注,趣便索然

    六书,首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清代以后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六书大约反映了战国末到汉代以及后世人们对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认识。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础上的,是一个完善周密的条例。它对于汉字,特别是对古文字,它能够予以充分说明。并对汉字的演化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六书理论”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见。

    工书,指擅长于书法。

    欧、虞、褚、薛,指初唐四位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

    薛稷,(649年—713年),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县)人(河东薛氏西支)。唐朝大臣、书画家。曾任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等职,封晋国公。唐玄宗即位后,太平公主与窦怀贞等人密谋政变。薛稷因知情不报,亦被赐死于狱中,享年六十五岁。工书法,师承虞世南,与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并列初唐四大书法家。善绘画,长于人物、佛像、树石、花鸟,尤精于画鹤,能准确生动地表现出鹤的形貌神情。杜甫曾见其普赞寺题额三大字,笔势雄健,有《观薛少保书画壁》诗赞云:“仰看垂露姿,不崩亦不骞。郁郁三大字,蛟龙岌相缠。”薛稷还具备很高的文字才能,“文章学术,名冠时流。”《全唐诗》中共收录其作品14篇。有《信行禅师碑》等少数作品传世。

    硜硜,形容浅陋固执。《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

    说文,指东汉徐慎著《说文解字》。

    凡将,指《凡将篇》,司马相如编撰的字书。《汉书·艺文志序》记载:“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现已失传。

    韵学,又称音韵学、声韵学,它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方法上,传统音韵学主要使用的是系联法、类推法、统计法和比较法。声,或者叫声母,也叫子音。在汉语中,声母特指一个音节开头的音素。而中国古代所说的韵,和韵母却不是一个概念。韵的来源是格律诗的需要,可以在一起押韵的字就称为同韵的字。同韵的字未必同韵母,这是因为押韵的时候是只要韵腹和韵尾相同就可以押韵,韵头纵有差异,也可以不论。同韵母的字又未必同韵,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中国格律诗的押韵,光韵腹和韵尾相同尚且不够,关键的一条是声调还必须相同,这样不同声调的字就不可能同韵了。所以,我们在提到韵这个概念的时候,一般认为它是指包括韵腹和韵尾以及声调加在一起的一个概念。

    李、杜、韩、苏,指李白、杜甫、韩愈、苏轼。

    斤斤,本义指形容明察、看得很仔细清楚,引申为琐细。指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出处《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空诸一切,亦有作“空诸所有”。原是禅宗偈语,意思是把一切都看空,一切都抛弃。诸,此处代词兼介词,是“之于(於)”或“之乎”的合音:《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 《列子·汤问》:“投诸渤海之尾。”(=之于)。《论语》:“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孟子·梁惠王上》:“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

    笺注,即给古书作的注释。现在所谓的笺注,一般是建立在对前人研究基础的深入了解之上,注释中常提到前人的意见,对其进行补充订正,分辨剖析,而且比较侧重对原文中典故、词语出处的考证。

    索然,指毫无兴味。常用词索然无趣。唐杜荀鹤《长安春感》诗:“出京无计住京难,深入东风转索然。”

    本人翻译:

    自古以来,精通于造字六法的学者,多数不擅长于书法。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都不固执于《说文解字》、《凡将篇》对字义、字形、字音的解释。而研究音韵调学的专家,也多数不擅长作诗。李白、杜甫、韩愈、苏轼,不斤斤计较于某字在何韵部是何声调,某句式是否合乎某词谱。为啥要这样做呢?因为只有把一切羁绊挂碍全部看空抛弃,而后就能够以本真神气一意孤行于作诗过程;作诗时,一考虑到自己的说法是否与前人相符?现翻书籍查找典故以符合诗意,作诗的兴趣与意趣便索然全无了。

    真老实人言:

    估计每个自学诗词的人都经历过如此阶段:第一阶段,自己放手去写,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只管念起来押韵,不知平仄。写起来飞快,遣词造句酣畅淋漓,快意如风。第二阶段,知道了律诗格式的平仄、对仗,知道了韵部,知道了词谱。写出诗来一对照,就发现不合平仄,对仗不工,词语不雅,典故不合,还有什么“四平头”、“三仄尾”的毛病,总之是一无是处,弄得自己想放弃了,或者回到原来自说自话的状态。第三阶段,大量阅读古诗,极大丰富词汇,精熟格律平仄,典故拈来合规。我有时觉得,学诗,有点像学习驾驶技术,不经过驾校培训,也能开出车去,但要安全驾驶,就要经过培训(自学也是一种培训),必须达到交规、路况、判断、处置,一气呵成,人车合一的境界。假如你每次开车前都把交规拿出来看看,再努力回忆教练的讲解,估计你对开车也是兴趣索然了,不必再谈驾驶乐趣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硬读《随园诗话》(23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uh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