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下(1)
一、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太不仁慈了啊,这个梁惠王。一个仁慈的人,会将他对他所爱的人的情感,推演到他本来不爱的人;而不仁慈的人,会将他对他不爱的人情感,推演到他本来爱的人。
公孙丑问:这是讲的什么?孟子展开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原因,毫不顾惜他的人民而发动了战争,结果大败而归。准备再次去打仗时,由于担心不能取胜,于是迫使他本来深爱着的贵族子弟们参加战争。这就如同把对普通臣民的情感,推演到了他本来爱惜的人身上。
如果人人都将自己对于所爱的人的那种美好情感,推演到周围的人身上,那么就会实现儒家的理想社会。
二、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记载的战争,没有一场是正义的战争,最多就是这个国家比那个国家,或者这场战争比那场战争稍微好一些而已。真正的征讨,是指的上对下的纠正错误的战争,两个对等地位的诸侯国之间,是没有什么征讨的战争的。
儒家追求的其实相当于现代社会,暴力的手段(今天的警察)只能由国家使用,国家用它来惩罚不能遵守法律的人或者集团。所有其他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使用暴力全部都是非法。
三、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的记载,还不如不看它。对于《尚书·武成》的记载,我只相信它的一部分。至于它说的“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我是不信的。仁者天下无敌。以最仁义的军队,去讨伐最不仁义的人,怎么可能会到鲜血把木杵飘起来的地步。
四、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如果有人和他的君主说,我很能排兵布阵,我很能攻城略地,这是大罪的人。国君仁慈,那就会天下无敌,去征讨南边,北面的人就抱怨,去征讨东边,西边的人民也会抱怨,大家都抱怨,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面。
周武王讨伐殷商的时候,只出动兵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说:大家不要害怕,我是来维护和平的,不是来攻打百姓的。结果商的百姓纷纷叩首欢迎周武王。征讨就是纠正一个错误的状态,如果各个国家都盼望你来纠正他们国君的错误,哪里用得上什么攻战?
还是以地区性动乱,盼望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现代情形来理解,就知道这完全可以是真实。
五、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能工巧匠能把他使用的工具给你,但他无法将他的技术直接给你。
六、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当初贫寒的时候,吃糠咽菜,却处之坦然,仿佛终身也就这样了。等到他成为天子以后,穿着珍贵的衣服,在帝尧的女儿的伺候下弹着琴,也是那么坦然,仿佛他本来就拥有这一切。
这个和宠辱不惊是类似的气度。是内心的修为使之然,不是可以随便装出来的。
七、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知道谋杀别人的亲人,是个多么严重的罪恶了。你杀了别人的父亲,别人也会杀你的父亲;你杀别人的兄长,别人也会杀你的兄长。虽然不是自己杀的,但这和自己杀自己的父兄,其实并们有太大的区别。
八、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过去我们设置关卡,是为了防止暴徒、强盗的骚扰;如今我们设置的这些个关卡,自己就在做暴徒、强盗的事情。
乱世里,把关改成官,这句话也成立。
九、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自身不按照道的要求来做,那么你推行的那个道,恐怕连你的妻子儿女都不会去实践它;以不符合道义的方式,去指使别人做事,恐怕连你的妻子儿女你也指使不来。
十、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财物准备得周全的人,即使遇到荒年也不会饿死;同样道理,道德修养齐备的人,即使处在荒唐的年代,也不会动摇本性的善良。
十一、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茍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崇尚道德名誉的人,即使是千乘大国他也可以让给别人,相反不在乎道德名誉的人,一杯水、一碗饭也可以和人争的面红耳赤。
好名的好人不如不好名的好人,但比不好名的坏人还是要好。比如捐款做善事,即使他是图个虚名,也比把这些钱拿去做荒唐事更好。
十二、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亲信仁慈、贤达的社会精英,一个国家则缺乏软实力。没有一整套礼仪制度,则国家难以保持稳定。没有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则国家财政难以充足。
一个伟大的国家必须的三个条件:有一批君子贤达,他们实践着一个先进文化;严格遵守着一个完善的社会制度;制定并执行着一连串正确的国策。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如此。
十三、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没有仁慈的人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的君主,但他不可能成为统领天下的王者。
国君可以不仁而得民,因为有他国的威胁存在,我们必须依靠你才能生存下去。为王天下而得民,那一定是民心悦诚服地顺从。这个说法过去不好理解,现代社会应该容易些。
十四、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民最重要,社稷是在其次的位置,君主最不重要。所以说,获得全体百姓拥护的,可以成为天下的王者;而得到天子的喜欢,可以成为诸侯;都到诸侯的喜欢,可以成为大夫。
诸侯的行为影响到了社稷,就换掉这个君主;如果我们按照规矩,准备好祭祀的祭品,并且按时做了祭祀,但却依然水旱不断,那就更换社稷。
社稷,虽然意思不是,但作用上对应于今天的文化。民意决定国家的主流文化,符合民意,有符合主流文化的才能做君主。违背了我们信奉的文化,就换掉这个君主;但我们信奉的文化,长期让我们落后挨打,那就换掉我们信奉这套东西。
十五、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如同伯夷、柳下惠这样的人。所以听到伯夷事迹的人,贪婪的变成廉洁,懦弱的变得坚强。听到柳下惠故事的人,浅薄的变得敦厚,卑鄙的变得宽广。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几百年之前,今天我们听到还是那么激动不已,不是圣人怎么可能做到?我们今天都有这么大的触动,更何况当时那些亲眼见到他们的那些人。
榜样的示范作用是很重要的。所以真正关注社会的人,有时候能够超越个人喜好而去支持或反对某个人。
十六、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能去做仁爱的事情的,只有人类。人与他所实践的仁爱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之为道。
所有我们追求的道必须包含人在内。
十七、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的时候,说:慢点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心情。离开齐国的时候,饭没做好就走,这是离开客居的地方的心情。
十八、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孟子说:孔子在陈蔡遭遇困境的时候,是因为和陈蔡两个国家的君臣上下都没有什么交往。
十九、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文王也。”
貉稽对孟子说:我这个人不大会控制舆论。孟子说:这没关系,做君子的往往就会被人诋毁。《诗经·邶风·柏舟》的诗句:心中满是忧愁,也避免不了小人们的怨恨。孔子就是这样的人。“虽然不能去除他们的怨恨,但也不会贬损我的名声。”讲的就是文王这样的人。
超凡卓越的人,有时候并不能得到普遍的承认。
二十、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说:贤明的人,以他们的聪明才智,让人们聪明起来;现在这些人,是以他们的愚蠢的经验教训,让后世的人聪明起来。
二十一、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对高子说:山间的小路隐约可见,只要大家都走它,慢慢地就成了路;相反长期没人走,茅草就会多起来,就会把道路堵塞住。你现在就像被茅草堵塞住了你的心。
二十二、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孟子曰:“何以言之?”曰:“以追蠡。”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高子说:大禹时代应该比周文王那个时代更崇尚音乐。孟子问:为什么会这么觉得?高子说:因为大禹的编钟的磨痕更深。孟子反问:难道城门门槽的磨痕深,是因为开门用的马更有力气吗?(时代更加久远而已)
二十三、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齐国发生了饥荒,陈臻对孟子说:大家都以为先生还会劝齐王开仓赈灾,你没有这么做,是觉得齐王不会再开仓了吗?孟子回答说:是啊,如果我再去劝齐王,我就成了冯妇了。晋国以前有个叫冯妇的,能活捉老虎,后来做了个学者。
有一次冯妇去到野外,看到有人在追老虎,老虎逃到了一个角落,大家都不敢上前,看到冯妇来了,大家纷纷上前欢迎。冯妇真的卷起袖子上来,大家很高兴,以为他又要来抓老虎了,只有其他的学者知道,冯妇不会再去捉老虎了。
这是否和鲁迅后期写杂文时,不再去写狂人日记那样的呐喊式的文章类似。
二十四、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孟子说:口对于味道来说,眼睛对于色彩来说,耳朵对于音乐来说,鼻子对于气味来说,四肢对于安逸来说,虽然都是出自本性,因为受到各种限制,并不总能满足,所以我们并不叫它是本性。
父子之间的仁爱,君臣之间的正义,宾主之间的礼节,贤明的人的智慧,圣人推行天道,虽然有很大的使命的成分,但这些是符合人的本性的,所以君子还是称之为性。
二十五、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浩生不害问:乐正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孟子回答:是个好人,也是个诚信的人。浩生不害再问:什么叫好人?什么叫诚信的人?
于是孟子说道:大家都喜欢的人是善人,真实具备善心的人是信人,让善良充满自己所有言行的是美人,这种善良能够充分展示出来的是大人,高尚品德能够影响到大众的是圣人,影响了一代人却不为所知,这就是神人。
乐正子具备了前两者,至于后面的四种境界,他应该还远远没有达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