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心上(1)
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说:一个人能用尽心思去思考,就能了解人的本性。知道人的本性,就是明白了天。保存原有的良心,培养本性的善良,以服从上天的安排。不管是短夭还是长寿,也能坚持自己的选择,继续存心养性,这就是建立自己的命运。
性有仁、义、礼、智之端,养性就是将发端培养出来。
二、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安然接受正常的那个。所以知命的人,不会站立在危险的高墙下。如果一切顺应天然而死,这就是正常的那个命运。成为罪犯死在牢狱里的,就不是正常的命运。
大自然中不可抗拒的就叫做命,上天下的命令,所以又叫天命。
三、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追求才可以得到,放弃就会失去。所以追求是有益于得到,这说明追求取决于我自己。追求是依照正道来追求,是否得到要看命运的安排。所以追求对于得到并无帮助,这是追求不取决于我自己。
人世间的所有追求,恐怕都有这相反的两面。
四、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说:我们本身其实已经具备了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需要的是实实在在地去实践,这实践有着很大的乐趣。以这样的方式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是最为接近追求仁的正确方法。
五、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说:普通人大都是这样,做着一件事却并不知道会怎么样,做了几次以后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做了一生也不知道其中的蕴藏的必然规律。
六、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说:一个人不可以没有羞耻感。如果对无耻的行为有羞耻感,就会不再做可耻的事情了。
羞耻感是“正义”的基础,没有羞耻感就谈不上什么正义。
七、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说:羞耻感是人的一个重要品质。设机关陷阱等诱骗人的人,他们是不会对任何事情有羞耻感的。一个人和君子相差很远,但并不觉得可耻,他是永远不会成为君子的。
人的社会是不能全然以效率(体现出的利益)为唯一判断,还有所谓的正义,不然的话,黑客帝国就是最好的归宿。
八、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说:古代的贤王,大都喜欢好的人与事物,而忘掉了自己的权势。古代的贤士何尝不是这样?他们也大都喜欢正确的道义,而忘记了人的权势。
所以,王公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礼节来对待贤士,就不可以随意召见他,召见都不得随意,更何况是任用为臣下?
没有自信就得靠“势”,孟子希望王对待贤士“致敬尽礼”,全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待遇问题,而是籍此查看王的内在修养,与实施仁政的决心。
九、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孟子对宋句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别人知道你,你应该保持矜持,别人不知道你,你也保持矜持。宋句践问:怎样才能做到总是保持矜持?孟子回答:尊崇高尚与正义,并以此修身、力行,就可以做到矜持而不苟且。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所以一个儒士应该做到:穷困不能失去正义,通达不能违背正道。穷困不去做苟且的事情,可以保全自己本性,通达不离经畔道,民众不会失去希望。
古代人,自己的志向得以实现,就将这恩泽加于自己可以影响到的百姓。志向得不到实现,就退而修养自身,将他的思想留给后世。所以说:穷困则仅仅保持自身的高尚,通达则要移风易俗建立理想社会。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这句话就是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最高境界。
十、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说:只有遇到周文王这样的圣主,才有兴起做文明人的,是大多数的普通人。真正的豪杰人士,即使没有文王,他也照样做个高尚而文明的人。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十一、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说:即使拥有当世可能的最多的财富,依然可以保持清醒,认识到在道德上自己依然有不足,那么这样的人是远远超越的普通人的。
十二、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说:为了让百姓幸福而需要的劳动,百姓虽然劳苦也不会抱怨,比如劝农劝桑。为了让百姓活而做出的牺牲,百姓死而无怨,比如抗击外寇。
劳民不是虐民, 虽劳不怨。 杀民为了好好活着, 虽死不怨。
十三、
孟子曰:“霸者之民,欢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说:五霸下的人民,因为霸主的解救,对霸主感恩戴德,欢呼鼓舞。圣王下的百姓,只不过享受着太平,自得其乐,几乎不知道圣王的存在。
十四、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说:表达仁爱的话语,不如包涵仁爱的歌赋,更深入人的内心深处。好的政策不如好的文化,更能培养出好的百姓。好的政策得到人们的敬畏,但好的文化更是百姓爱戴的东西。好的政策让百姓富裕,国家也富裕;好的文化让百姓幸福,国家也安定。
“善教”,或者叫价值观,它超过一时的好的政策,是一个国家真正屹立于世界所要花费极大心思的事情。
十五、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说:人不需要学习而本身拥有的能力,就是良能。不需要思考而已经掌握的知识,就是良知。每个小孩子都会自自然然地爱他的父母,等到长大以后,又会自然地尊重他的兄长,亲亲就是仁,敬长就是义。一个人做好事,不需要其它什么了,把这些基本的良知、良能推广到全天下就可以。
十六、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说:舜当初住在深山之中,与木石同住,与野兽同游,他和其他住在山中的野人,没有太多的区别。但舜的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每当听到一句有价值的观点,就如同大河决堤,没有什么能阻止他进步。
十七、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说:做人的道理很简单,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不去贪不该得到的,如此而已。
十八、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说:一个人如果有去除不掉的心病,反而可以具有聪慧和技巧。例如不得势的、没有朋党的臣子,或者是母家不够显赫的庶子,因为经历过危险,深思过忧患,反而可以真的明白人世间的道理。
十九、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说:有的臣子只不过是侍奉君主的下人,他们侍奉君主是以谄媚的笑脸,来讨得君主高兴。有的臣子是所谓安定社稷的大臣,他们以安定社稷让他们的君主高兴。
有一种人,是上天派来的人,他们先努力将自己达到一个很高的地位,然后借此高位的号召力,让天下人都走这通达的正道。有一种人,我们称之为大人,他以端正自己来感召天下人,让他们都来做个端正的人。
二十、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说:君子把这三件事情,看得比为王天下还要让他快乐:一件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都平安无事。第二件是:仰对上天,一生所为问心无愧,俯看人间,没有谁我羞于面对。第三件是:得到天下最好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他们,让他们去发扬光大。
这三种快乐,远超过为王天下的快乐!
第一乐:君子总有个幸福家庭; 第二乐:君子必须有高尚道德,才可以如此坦荡荡;第三乐:君子一定要做个教育家。
二十一、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说:拥有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臣民,成为一方诸侯,这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真正的快乐不是这个。站在世界的中央,安定四方百姓,这是他所乐意去做的,但这并不是他要昭示天下的本性。
君子的本性,通达时为王天下,这本性并不增加,穷困时独处一隅,这本性也不减少,本性自出生时已经确定不变。君子的本性,就是仁、义、礼、智扎根在内心。由内心体现到外表,润泽了他的脸色,充满了他的肩背,让后再流淌于四肢,举手投足都在向我们讲述伟大的道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