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别人有了分歧或者矛盾时,你是否有观察过:
在那个当下,你一般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是能够冷静地正视问题,理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
还是会直接强势地告诉对方他该怎么做;
或者就像个小孩子一样,乱发脾气,逃避问题,只是指望着对方来哄你呢?
其实从这三种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我们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结构。
加拿大的一位心理学家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理论——PAC理论。
这个理论指出我们的心理状态是由三种状态构成的,包括: 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
也就是我们的自我可以划分成“父母”“成人”和“儿童”三种状态,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状态,三者所占比重不同,导致我们的个性也是各种各样的。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实在不同的环境下,我们也会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状态,这时候就是看三种状态中,哪个状态占了更大的比重和优势。
2
我们先来看看这三种状态分别是怎样的表现:
首先是“父母”状态。
提到父母的形象,你第一反应想到的是什么。
可能有些人就会说:
父母就是一直会说你该怎么做、你不要怎么做的样子,不听他们的,就会被骂。
相信很多人都是在这种影响下长大的,所以“父母”状态往往代表了这样一种状态:权威、独断专行,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凭自己的主观做决策。
在职场中,我们有时候会觉得领导上级说话很强势,下达任务也是命令式的,这时候就是他正处于“父母”状态中。
接下来我们再看“成人”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表现出来的就是:冷静成熟,遇到问题时,他会根据现实情况,客观理智地分析,做出决定前也会尊重别人的感受。
即使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会说:这是我个人的想法,很少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身上。
这是最令人舒服的状态。
最后一种是“儿童”状态。
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在遇到事情时会像儿童一样,害怕退缩,服从他人,所以你问他想法时,他可能就会说:我不知道,你不要问我。
他们会更多地凭感觉做事,不喜欢就不做、回避,所以经常感情用事,易冲动,乱发脾气。
通过对这三种状态的描述,相信大家都感觉到,想要沟通顺利有效地进行下去,最佳的状态就是两个人都处于成人状态。
如果不是成人状态,那当两个人的状态是平行的,比如:
父母——父母,儿童——儿童,也可能会因为彼此的相似性而找到共同话题,从而让交流进行下去。
但是如果不同的状态是交叉互动的,比如:
成人状态遇到父母、儿童状态,彼此说服不了,就很容易让交流陷入僵局。
不过,当两种状态可以互补时,也是会产生某些好的效果的。
比如领导比较强势,这时候员工是“儿童”状态,服从性比较高,那工作也能顺利运行。
了解我们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这样你会更容易知道做出哪种类型的反应,这会帮助我们更好地提高沟通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根据PAC分析理论,人们之间的交往通常可以分成十种不同的类型。
因为时间关系,这边我们不细讲了,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柠檬心理课堂】在里面回复关键字:【PAC理论】就可以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