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0
今天下午读完第四章,“陵厉不飞翻” (749—752)
在第三章里,提到了杜甫在写给韦济的二十二韵中表示他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如果没有什么让他留下来的理由,那么接下来的一度时光他将在东边的某个地方隐居起来。
到底他是不是去了东边,大部分为杜诗做注的人都表示了他去了。
但是洪业并不这么认为。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是个非常重视感情的人,他很喜欢和他的朋友们呆在一起饮酒聊天,对诗做乐。除非有道德上的阻碍,否则只要朋友希望他留下来,一般都不需要太多劝说我们的诗人便愿意停留。这种情形在他的生活中总是一次次的重复上演。
洪业以此分析出,他在那《二十二韵》里面隐晦的如果您愿意稍微做点什么,我倒是很乐意继续呆在长安的暗示起到了作用。于是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敢“每于百撩上,猥颂佳句新”的韦丈人,是很愿意再为杜甫做点什么,他甚至还劝说他的朋友们也来支持我们这位大才子。
所以在这一章节中,洪业具体分析了大量的历史背景,以及杜甫的相应时期的诗比如《高都护蔥马行》来佐证他确实还留在长安。他借马来赞颂高都护的胜利暗示都护不应留在长安。从高都护的三次入京的所处的境遇对比分析来看,杜甫应该是安都护第二次回京时他在长安,而这个时间恰恰是749-752这些年。
在这三年里,杜甫认识了他生命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朋友。这个人也许是当时最有天份和最为博学的人。他精通地理,天文,药理和军事史 而且还是卓有声望的书法家画家和诗人。
这个人叫郑虔。杜甫和他的交情非常深厚且久远,杜甫在之后的岁月里写了很多篇诗来纪念这个朋友。比如《醉时歌》《郑十八……》《天台》等等。
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了三大礼赋给皇帝,终于得到了认可,但还是得排队等候任命。进入集贤院后皇帝又要求他再考一次试。那场考试院内所有的高管们像一堵墙似的围绕在杜甫周围,而我们的诗人端坐正中央毫不怯场,骄傲的完成了试卷。试卷是通过了,可杜甫擅长的极言直谏的方式并不适合这个岗位,所以皇帝又让他继续待命。可杜甫认为这是失败,他认为只有直接上岗才是真正的认可。
于是,他内心悠悠的唱起来一首歌:
“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没把梦实现。”
他嘴里又念出一首诗:
“青冥犹契阔,陵厉不飞翻。”
“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
欲整还乡旌,长怀禁掖垣。”
看来,我们的大诗人终究是要离开长安了。
第四章读后感,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