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到1978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把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
而工人在当时是最体面,最稳定,福利最好的职业。
凡是有媒人说媒,说是某某工厂的工人,女方大都轻而易举的同意。
嫁给工人,意味着再也不用担心孩子的读书,再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因为国家承诺:国家管你的一切,吃喝拉撒睡全部包了。工资低,福利却极高。
而工人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创造业绩,让生产节节攀高。他们是生产过程的一颗小螺丝钉,每天在自己的位置只需要做到最好。
虽然有些位置代价极高,挖煤工人有可能下了矿,上来时就已没了呼吸;负责化工生产的工人,每天饱受辐射的折磨;生产零部件的工人,有可能下一刻,就没了手。
国家承诺,工人相信,全心全意把国家的财产当做自己的财产,工厂的业绩当做自己家的业绩。他们只需要在一个厂里勤勤恳恳,其他一切再不需担心。
但从90年代开始,一切都变了。
90年代国营企业下岗风暴逐渐来袭,余国伟所在的第四冶炼厂,处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宁静中。
而余国伟就在第四冶炼厂。
他是保卫科最拔尖的,抓厂里的小偷,眼睛是最利的,直觉是最准的。用‘有过人的刑侦天赋’夸他,好不为过。
在那个大家还在安于现状的日子里,他是最想往上爬的。他渴望进入警察局的编制。
心里怀揣着梦,眼睛都是亮的。只要警察局人手不够,叫他一声,准去。对警察局里的人,眼神都带着谄媚,犹如一条小狗。
而这次,警察局遇见了一个相当棘手的案件——连环杀人案。他以为只要他破了,那么就能进警察局了。
渴望成了执念,执念走向了极端。
他在追逐凶手的过程中,失去了最亲的徒弟,此时的悲剧让他后来的坚持,掺杂了对于徒弟的情感。
他必须破。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感受到了充分的压抑。余国伟活的很累,他时时刻刻绷着一根线,对人对事对自己。
他谄媚也好,积极也好,和兄弟喝酒时的大笑也好,和女友在一起时的安静也好,脸上都带着一个苦字。
对自己未来的焦虑,努力不得其果的郁郁。
电影中他最快乐的时候只有两处。
一个是他被评为先进代表,站在台上说话的时候。伴随着机器坏掉而下下来的飞絮犹如一场盛大的雪舞,带着梦境般的梦幻。他以为,那是他否极泰来的时候了吧。可惜的是,仅仅是他人生中最好的时刻——怀揣着对未来最美好的设想,以为自己将有一个美好人生。
《暴雪将至》:被时代洪流吞没的小人物另一个是他杀人的时候,他终于不用再步步为营,苦心积虑地找证据,设圈套,一切都解脱了,一切都不用再想了,对着尸体,芦苇在夕阳下飘荡,他由衷的露出放松的笑。
《暴雪将至》:被时代洪流吞没的小人物挚爱的徒弟死去,爱人绝望而死,让观者难过,却不让人绝望。
当他杀人被捕坐在车后座时,老警察说:“我们已经找到了血液,只需要检验匹配就可以知道谁是凶手了。”他由起初的惊讶,又突然清醒过来,终于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
他哭,又哭不出,想笑,也笑不出,那哭哭笑笑的样子,宛如是对人生的讽刺。
但最讽刺的时候,在10年后才到来。
凶手在他第一次发现去追的路上,就已死去,而他在后来所做的所有努力,包括以女友为饵设局,都是无用之功,杀去的人,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的人生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真是巨大的讽刺。
始终在想,走到这一步到底是性格使然还是命运造就,但都不能解释这荒诞感,只能归结为归结为那个时代下,他的性格注定了会有这样的悲剧。
那个90年代的悲剧。想往上爬的人,没有门路,自己忠于一生的厂子,因国家政策而信赖,也因国家政策被摧毁。
就如影片最后的结局一样,汽车没能一骑绝尘,而是因为故障停在原处,犹如他们的人生,没有未来,无家可归。
他们多少人陷入绝望而不得人知,只能湮没于历史中。
我想起影片开场,刚出狱的余国伟对片警做的自我介绍:“多余的余,国家的国,伟大的伟”。
逆历史而行的普通人,多余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