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非暴力沟通是一本讲怎样实现非暴力沟通的书籍。它在豆瓣上评分为8.5,分值非常高。
首先我们理解下非暴力。通常,暴力是指肢体的攻击。但是广义的暴力还包括言语的攻击和态度的攻击。显然在生活中,言语的攻击和态度的攻击更为常见。
首先,我们不希望被他人言语攻击。其次,我们大约都知道,怼回去是一个选择,但通常不是一个最优选择。
除了那些心理认知上有问题的人,绝大部分经过社会生活的人都知道,一个惯于言语攻击的人绝对没有好的人缘。但问题是,大部分人不能意识到自己有言语攻击,或者不能控制住自己的言语攻击。
本书实际上帮助人们解决这样三个问题。一是怎样化解他人的言语攻击,二是怎样发现自己有言语攻击,三是怎么用非攻击性言语而不是攻击性言语与他人沟通。
读过本书之后,我收获很大。我确信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沟通的水平,不仅可以让我们得到一个良好的人缘,更为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平静,提高与人相处时的幸福感。
全书十三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和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组成,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由第三章《区分观察和评论》、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第五章《感受的根源》、第六章《请求帮助》组成,讲的是在自我表达中,如何通过“倾听、感受、需要和请求”四个环节的具体技巧,实现非暴力沟通。
第三部分由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和第八章《倾听的力量》组成,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两个方面中一个——倾听他人。
第四部分由第九章《爱自己》、第十章《充分表达愤怒》组成,讲的是非暴力沟通的另一个方面——倾听自己。
第五个部分由十一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第十二章《重获生活的激情》和第十三章《表达感激》,与第一部分相呼应,讲的是通过非暴力沟通能够达成的前景。
下面我们分五个部分了解下《非暴力沟通》。
此外,我还要做一个说明。大部分的读书心得是对书籍进行提纲挈领的描述,篇幅非常短,而这份读书心得特别长。在我看来,这本书并不是讲某个理论知识,所以无法用几句心得笔记,就能让读者理解。本书讲的是一种思维、一种能力,必须阅读原文,才能理解。除了少量的心得笔记外,我大量的引用了原文。同时可能因为文化背景不同以及翻译的原因,本书的观点有时不够直接、表达有些曲折,因此这份读书心得结合个人的理解,重新表述了本书的一些观点,简化表述线索。
第一部分 非暴力沟通的原理
第一章《让爱融入生活》
本书第一章第一句话说:“我相信,人天生热爱生命,乐于互助。”这是作者的一个信念,也是非暴力沟通的基点。
作者认为,人人都需要爱,也都愿意付出爱。而沟通有助于促进相互理解,增强了互助的意愿。一旦这个世界,人人都献出一份爱,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个温暖的世界。
但即使如此,在沟通中,也会出现问题。作者将这些问题称之为异化的沟通方式。这些异化的沟通方式就是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回避责任和强人所难等四种。我们在第二章的读书心得中,详细介绍这四种异化沟通方式。
本书认为,只要采取正确的沟通技巧,就能解决沟通异化的问题。非暴力沟通技巧包括两个方面和四个环节。这两个方面就是倾听他人和表达自己,四个环节就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观察就是要客观地观察事情经过,能够客观地描述事情。感受则是通过观察对方和自己的行为,能够感受到对方或者自己的情绪。这些情况包括愤怒、悲伤、高兴、害怕等等。需要则是指冷静分析情绪,发现情绪背后的真正心理需求。如,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最后请求是指正确的表达出自己意见。
非暴力沟通认为,只要做好这些技巧,就能畅通沟通,让爱洒满人间。比如,“你这个邋遢鬼!怎么把袜子扔得到处都是?”这句话表达了说话人的愤怒,但却不能让对方理解说话人的情绪,因而对人有杀伤力。而换一种说法,“费力克斯,看到咖啡桌下的两只脏袜子和电视机旁的三只,我不太高兴。因为我重视干净。”然后提出具体请求“你是否愿意将袜子洗了?”这句话描述了事实,让对方看到了,表达了感受,让对方体会到了,介绍了自己的需要,让对方理解了,最后提出了具体要求。这样,显然让对方更能理解自己。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异化的沟通是两个原因:一是信息传递的不畅通,二是主观情绪对沟通的干扰。而这两点一旦被说话人所忽视,就会产生攻击性语言。
笔者再来谈一谈对本书的基本原理——人因为热爱生命,而乐于互助——的理解。笔者认为,人性是善是恶,或许还存在着争议。但是,即使从利害关系来讲,人们也是乐于互助的。有一幅漫画,在地狱中,人人持有一个长柄勺子,对着汤桶,却无法喝到汤;而在天堂中,同样的情况,人们却可以将勺子舀好汤,送到对方口中。助人者也被助也。
尽管乐于互助能够创造美好世界,但不是所有时候,人们都能做到这一点。人发出攻击性语言,有三种动机。
第一,是恶意的。出于某种利益需要,通过采用辱骂、欺骗等言语攻击,促使他人服从自己。如,在NBA赛场上,球星们互飚垃圾话。只要比赛有输赢,垃圾话能够打击他人的心理,在NBA赛场上垃圾话就不会消失。
第二,是善意的。但这种善意被异化了。如,有些父母为了督促子女努力向上,用一些刻薄的话刺激孩子。
第三,是无意的。这种无意可能是因为说话者有争强好胜之心,总想出风头,通过打击他人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俗话说是杠精。还有可能是因为生活带来的负面情绪,将这种情绪发泄给他人。
对于善意的言语动机,非暴力沟通能够促进爱的表达。但即使是恶意的或者是无意的,非暴力沟通仍然可以改善沟通效果。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通过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有意识的使用语言。”恰好最近又看了《情商:为什么比智商更重要》一书。该书说,我们的情绪最初是受到无意识决定,从而导致我们会情绪失控。我们如果能够冷静地、不断地去感受自己的情绪,就能做到有意识的控制,就能提高自身的情商。这两本书说的是同一个意思,我们要学会感受情绪、认识情绪、控制情绪,让我们的表达更加理性。而这一点在应对对方恶意攻击和无意攻击都有极有积极。
在NBA中,很多优秀的球星,就是能够理解对方的攻击对自身的影响,而控制着这种情绪的挑动,给与冷静的回应。
因为它涉及到利益纷争。但是非暴力沟通作为一种手段、方法,在谈判或者暴力沟通中仍然能够应用到。如,巴以谈判的时候,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给以色列领导人内塔尼亚胡送了一份生日鲜花,有效推动了谈判的顺利开展。但是必须知道暴力是非常态,而友爱则是常态的。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用爱心去沟通,有的人就是喜欢斗争的那一套。那么即使就斗争而言,也不仅仅是激情,也需要理性。
首先要知道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斗争是为了消灭对方,还是为了重新得到战略平衡?应该说,绝大多数情况,你都是无法消灭对方,而是要获得战略平衡。
其次,实现斗争目标,也是有技巧的。那就是“有理、有据、有利、有节”。
所谓有理,就是有道理。有据,就是说话要有依据和事实。有利就是斗争的目的不是意气,而是利益。有节就是斗争有度,任何斗争要分层次,不要动不动掀桌子。
无理、无据、无利、无节的斗争是低水平的斗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