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语文 语花今天如何做教师育儿宝典
正视历史:五四运动的背面:历史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

正视历史:五四运动的背面:历史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9-01-27 06:58 被阅读25次

石国鹏说 2018-12-25

在我们中学的时候,历史书上介绍五四运动都是高度肯定的,认为是非常有进步意义的,爱国的,有启蒙意义的。但是,却未对其仔细的介绍和阐述,缺乏有血有肉的、生动细致的故事和情节。

历史真正耐看的,窃以为,不是结局,而是其中蜿蜒曲折的过程,不是意义而是故事。

接下来,我要讲的就是跟五四运动息息相关的两个人,以及几个相关的小故事。

五四运动爆发后,学生们热血方刚,纷纷罢课游行,声势极为浩大。刚开始的时候,形式还比较好,学生还是比较温和,但是后来,因为所谓的学生领袖的号召下,煽动下,越来越暴力,局面也为之失控,秩序为之失控,甚至于殴打政府的外交人员,即所谓“卖国贼”。

而最先被殴打的就是曾经担当过大清外交次长,袁世凯外交总长的曹汝霖。

在当时,中日间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民族矛盾,国民们只要一排外,最先打击的就是日本,烧日货。曹汝霖曾经留学日本,又在担当外交官的时候,多次与日本打交道。在袁世凯时期,还曾和日本处理过借款协议。所以在学生眼里,曹汝霖肯定不是好东西,常年跟日本勾搭,眉来眼去,一看就是卖国贼。

你敢卖国,我就弄死你。

怒气汹汹的学生游行队伍,冲进曹汝霖的私人住处,想揪出这个卖国贼,痛扁一顿。不巧的是,是否早先听到了消息,学生们挖地三尺,遍寻角落,仍是没有找到“曹狗贼”。

HOW?

这好办啊,找不到你人,我把你房子给烧了。嗯!用600度的高温,去荡涤这片污垢的被卖国贼污染过的大地。用这一片熊熊的大火,烧尽狗贼的歪风邪气。

这样的一把火,当初在教科书上看到之后,心中直呼一声好,可是这确是一场看似正义的,其实却非常无耻的的情景。

这一把火,烧出了一个狼狈不堪的卖国贼子——曹汝霖。他从此声名扫地,民国政府迫于舆论压力,弃卒保车,非但没有严惩违法防火的学生,反而让他辞职,其实就是变相承认学生行为是爱国的,你曹汝霖就是卖国。

这一把火,烧出了一个威风凛凛的爱国青年——梅思平。他从此声名远播,因为,他是当时的学生领袖,烧赵家楼的第一把火,就是他放的。因为这种爱国行动,他被媒体广泛报道,一时风光无限,成为爱国进步青年的代表。

如果历史是收音机里面放出来的节目,我愿意就此按下暂停键,如此,卖国贼终得报应,爱国青年浩气长存,黑白分明,恩怨两清,于是就可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很可惜,不能。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而是历经风霜后洞若观火的猥琐大叔。有些故事开端很美好,但结尾非常冷酷,甚至充满黑色幽默般的讽刺,令人无限唏嘘。

火烧赵家楼后,面对众人非议,曹汝霖退出了政界,他对自己的十几年外交生涯,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他知道,自己身居其位,确实容易被人误解,与其自我争辩,不如笃行慎为,浴火重生。

人生安分即逍遥,莫问明时叹不遭。

赫赫几时还寂寂,闲闲到底胜劳劳。

一心水静唯平好,万事如棋不着高。

王榭功名有遗恨,争做刘阮醉陶陶。

以诗明志,这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曹汝霖也不能免俗。但不得不说,这首诗用得极其出色。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戴复古之手,原名叫《饮中达观》,写出了看破世事纷扰,独身反省修行的情怀。曹汝霖用这样的一首诗表明自己已看淡世事,坚信自己内心无悔,对于功名利禄的淡然。

曹汝霖用一首诗表达了出世修行的志向,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古人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五四以后,曹汝霖退出政界,完全打消了东山再起的心思,退出了政界。赋闲在家,他并没开始享清福,一方面经营银行,另一方面,利用银行赚的钱,积极做慈善。

每年,曹汝霖都会花一大笔钱,为北平拉车的车夫送毛衣,不收一分钱,而且对于车夫倍加亲切,捐赠时不让他们感到受辱。或许可能是怕北平的人旧事重提,只想低调。可是怎么能不承认赤诚为民的耿耿志怀。

二十年代末年,曹汝霖花了大量钱财和精力,办了一所医院。穷人就医,缴费颇多优惠,甚至完全免费。医院不赚钱,每年都需要曹家经营的银行花钱补贴,才能保证不关门。

这种状况持续了十多年,直至抗战爆发。

日本人占领华北后,曾想强占这家医院。这时候,曹汝霖不得不出马,跟日本交涉,颇费口舌,总算保住了医院。当时,日本人出于战略需要,推行以华治华的近卫方针,大力笼络名人政客,扶持和培养汉奸。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人,纷纷投靠。但这并不包括曹汝霖。抗战八年,他没有担任过伪职,也没有替日本人做过一件事。

如果要投靠,他是有资本的,也是有条件的。他精通日语,曾长期跟日本人打交道,对日本情况非常了解,也认识一些日本的当朝官员。只要一点头,立马可以官运畅通,富贵荣华无数。

然而,他拒绝了。利诱不成的日本人,也曾一度恼羞成怒,开始威胁。曹汝霖没有屈服,保持了自己的民族气节。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这样,比如,曾经的爱国青年梅思平。

这个在五四运动中风光无限的年轻人,后来进入大学担任教授,一直受人尊敬。然而,抗战期间,他却秘密潜入日占区,投靠日本人,随后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汪伪政权的中央组织部长。

看到这里你一定会大跌眼镜。想不到吧,当年万人唾弃的卖国贼,竟然坚贞不屈,守护着家国大义和民族气节,而当年人人佩服的爱国英雄,却摇身一变,成为了叛国的民族败类。

没办法,这就是历史——在看似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有着冰凉彻骨的真相,揭开以后,往往令人凌然大惊,甚至不寒而栗。

初看惊恐,细思寻常。几百年前,文天祥在元朝大都的监狱里面,写过《正气歌》,其中有两句话,颇为深刻:“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是的,不经历真正的烈火考验,难以辨别是破铜还是真金。一个人是否爱国,并不在和平时期对内喊过多少口号,表达过怎样的观点,而在于非常时期,做出过怎样的抉择。

卖国贼诚然令人痛恨,但更不能原谅的是,像梅思平一样,打着爱国的高尚旗号,站在道德制高点,违法乱纪的“进步人士”,这种人不是爱国者,而是爱国贼。

这种爱国贼,与卖国贼半斤八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卖国贼是真小人,这种爱国贼是伪君子。爱国贼持着正义的尚方宝剑,高高在上,伤害同胞,绑架舆论,要挟政府,逞口舌之快,走极端之路,时时煽动别人冲到一线去,事临自己却往往做缩头乌龟。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当年某地下组织煽动学生,从北方一路南下,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当时闹得天翻地覆,舆论沸腾,南下的学生个个打了鸡血一般,恨不得就去前线,最后惊动了国民政府的总裁蒋先生。蒋先生接见学生,心平气和地给了两个选择。

第一,停止罢课,现在就回学校去好好上课。

第二,停止罢课,现在就去南京孝陵卫新兵训练营报到,训练完第一批送去前线报国。

结果,北方来的学生很快走得无影无踪,如人间蒸发一般,没有一个去南京孝陵卫报到。

可笑吧,但这就是事实,也是一些爱国贼的集中写照。孔子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一个人是否爱国,真正的标准是“听其言”且“观其行”,很多时候,行为比言论更具有参考价值。

让我们回到火烧赵家楼吧。当年梅思平振臂一呼,点起爱国火炬的时候,明明知道,那栋房子里面看不到卖国贼曹汝霖,却有曹汝霖的小妾和幼子。熊熊大火中,面对从浓烟里跑出来孤儿弱妇时,这个爱国青年,是否心中有过羞愧,她们虽然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亲属,但他们也是的血肉同胞——无辜的中国人啊。

即便当时热血冲晕了头脑,激情之下,难以自持。那么,事后冷静以后,有没有过反思和忏悔?

没有,一点都没有。这个所谓的爱国青年,一直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合乎情理的正义之举,高尚之行,若不信,且看看他的《狱中自白》吧。抗战胜利以后,以叛国罪被关押在监狱中的梅思平,想到的依然是为自己辩护,从来没有忏悔和反思。

相反,“卖国贼”曹汝霖却在晚年,对火烧赵家楼进行了全面的自我总结:“此事距今四十余年,回想起来,于己于人,亦有好处。虽然于不明不白之中,牺牲了我们三人,却唤起了多数人的爱国心,总算得到代价。”

行文最后啰唆两句,以此作结:

1946年9月14日,因叛国罪,50岁的梅思平被国民政府枪决。

1966年8月4日,曹汝霖逝世于美国底特律,终年89岁。

历史真相虽然残酷,但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黑白不同道,恩怨自分明。

语文考试命题把诡异当正常,是借着学术耍流氓,最终祸害语文祸害学生

陈兴才 教育之窗 前天

把诡异当正常,是借着学术耍流氓

作者 | 陈兴才(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教育君语】

株洲市教育局王亚创作的散文《清明》出现在苏州市高二年级语文统考的试卷上。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原作者在做这道满分20分的阅读理解题时,只得了6分。

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陈兴才认为,语文考试如此命题,完全违背了新课标关于考查学生以及高考命题建议的要求,他说:一直以来,高考命题时把握话语主导权的是一批大学教授,他们自以为是的鉴赏知识就成了命题的宝库,这类考题流布于各种考试,影响普通教师,最终祸害语文,祸害学生。

      刚刚结束的苏州市统考(都说不许统考的,但没有不统的),高二试卷阅读题,用到王亚的一篇《清明》,因苏州考生“想知道原作者做题时是什么感受”而通过微博“找上门去”请教,作家王亚先是做了用自己文章命的题,对照答案,20分卷可得6分,于是王亚调侃:“一切祸害”都非我的本章,向苏州全体高二学子致歉。

      欢乐心酸之余,有语文老师出来作高深状:规则不一样——语文考试与文学鉴赏并不冲突,但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主要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标准答案也是需要经过集体讨论研究,而按照这样的要求,文章作者本人拿不到高分也很正常。

      正常吗?

      无独有偶,甚至是层出不穷,屡见不鲜。2017年浙江高考现代文阅读,用了巩高峰的《一种美味》,一条草鱼刷爆了网络,原因是文章最后写到,从锅里跳出来的鱼“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考题叫考生解读“一种美味”的意蕴以及结尾“诡异的光”的妙处。

      “史上最难考题”的调侃之余,有人采访巩高峰,其回应,称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解读,当时写这句话完全是为了搞笑,自己也不明白这个“诡异的光”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网络上出现“考生十年寒窗败给一条草鱼”的“笑话”。

      也许是因为太热闹,自然就会有“冷反思”,甚至人民日报也出来为考题的设题和答案辩护,主要意图大约是怪网友吐槽过度,“作者做不了自己文章的阅读理解题,可以理解”。

      比较“高深”的理论依据是:作者的写作往往源于直觉或经验,是浑然天成的状态;文本诞生后,作者就只能隐退,大家都知道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默雷特”。结论是作者写作时没想到的,读者在阅读时可以产生,可以不受作者的制约,所以,“浙江的草鱼”并不“诡异”。

      说实话,类似这样的洗白是否就可消除那条草鱼的“诡异的光”了呢?就可以让王亚所说的“祸害”消弥了呢?我看未必!

      怎么读作品,固是读者的自由,但不是要把千万颗脑袋统一到答案上来的命题者的自由,读者和命题者是两个概念,不得偷换。

      当命题者辩护“我有权不管作者时”,是冒用了“读者身份”。于是留下了一个悖论:你既然宣称读者可以不管作者原来怎么想,那你凭什么要考生服从你的答案,岂不是打自己嘴巴,或难道有双重标准?

      说“语文考试与文学鉴赏有本质区别”那位老师,只是把“存在即当作合理合法”的冬烘腔而已,你这样的题还好意思说是“侧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和文本解读”,训练的什么思维,文本可以像出题人那样读?把你的行为视作合理,等于是你州官放火,却用标准答案让学生不能点灯,还好意思说“作家写完作品就退出了”这样貌似高深的话?

      其实这事的根子不是作者意图与命题人的立足点不同,也不是读者可不可以读出作者没意识到的,而是腐朽肮脏透顶的命题,尽考些没用的。

      多年来的阅读题考法,在所谓的文学鉴赏知识里让学生走迷宫,这作用,那意蕴,此手法,彼效果,命题人以己昏昏,却要求学生昭昭,别说原作者答不出,让命题人试试,如果题目不是你出的,或答案不是你做的,看你得几分。

      考题诡异到如此地步还说正常,是借着考试学术的名义耍流氓!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里反复强调,语文课程评价要重点考查学生“基于社会情境的阅读表达与交流”,并在高考命题建议中明确指出,未来的考试题目要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的任务”,“设计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多样化、综合性和整体性表现”。

      命题人,你们懂吗?学习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先去读课标,命题要改,像课标说的那样去做。

一直以来,高考命题时把握话语主导权的是一批大学教授,他们自以为是的鉴赏知识就成了命题的宝库,要说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倘若考考他们为何学语文,语文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应该考什么,我打赌他们基本不及格;然后这类考题流布于各种考试,影响普通教师,最终祸害语文,祸害学生。

      所幸,用心点,可以找到很多好的命题。只举一个同是苏州的初二的命题,看了是否羞愧:

三则材料(略)

      1、在泰山旅游景区内,一位游客看到石壁上随处可见历代名人的碑碣石刻,便想在山石上模仿题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志愿者的你赶忙上前劝阻,请把劝阻的话写在下面。

      2、针对某地产集团租借网师园一事,如果你是苏州园林管理处负责人,你的态度是怎样的?请具体阐释你的观点。

      3、“材料一”是语文教材上的内容,教材编者希望这则材料风格亲切并具鼓动性,你认为他成功了吗?请从版面编排、写作风格、图片选用或其他方面来解释你的答案。

【陈兴才,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国培江苏特级教师研修班写作工作坊主持人,苏州工业园区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共同体主持人。现任教于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中。】

转自 | 新读写(ID:xinduxie),转载请联系注明出处。教育之窗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列部分好文于下,以飨诸君:

1.深度: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2.新学期,先抓习惯,再谈成绩,家长老师必读!

3.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炮轰中国教育:满嘴口号却没落地

4.把课上好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

5.教师说课、上课、听课、评课诀窍大全,拿来就能用!

6.学校、校长、教师安静下来,有价值的教育才会出现!

7.班主任提醒:孩子做错题,真正的原因不是粗心,而是这4点!6个习惯助孩子改掉“粗心”的毛病!

8.魏书生: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自育自学!

9.怎样上课才最棒——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10.一个特岗教师的生活记录,凭什么刷爆了朋友圈!

喜欢就点“好看”并转发哦,与更多的朋友共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视历史:五四运动的背面:历史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fg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