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页:深度工作
一、 R原文
摘自图书:《深度工作》
片段1:习惯化
习惯化
在《纽约时报》的同主题专栏中,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用更坦率的方式总结了这种现状:“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这项策略提出如下的建议: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卡罗和达尔文这类伟大的思想家养成习惯并非为了特立独行,而是因为他们工作的成功依赖于不断进入深度状态的能力——如果不将大脑开发到极限就不可能获得普利策奖或是孕育出宏大的理论。他们的习惯使过渡到深度工作状态的阻力压缩到最小,使他们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深度状态并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他们等待灵感降临之后再开始认真工作,成就很可能会大幅降低。
没有哪一种深度工作习惯是绝对正确的——一种习惯是否合适取决于个人,同时也取决于从事的项目类型。但是这里有一些所有高效习惯都应注意的普遍问题: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 场所可以是你正常办公的地方,只需把门关上,桌子清理干净(我有一位同事在处理有难度的问题时,习惯在办公室门把手上挂一个酒店式的“不要打扰”标签)。如果可能的话,找到一个专门用于深度工作的场所——比如,会议室或安静的图书馆—这样积极的效果会更加明显(如果你在开放式办公室工作,找一个深度工作处所就非常重要了)。不管你在何处工作,都要设定一个具体的时间框架,将这个过程保持为一个离散型的挑战,而非漫无尽头,无休无止。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你的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确保你的努力具有结构性。 比如,你可以约定不准使用任何网络,或设定每20分钟间隔产出的文字数量,以保持持续专注。 如果没有这种结构,你的头脑就需要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在深度工作期间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需要不断地评估自己的工作深度是否足够。这些都是对意志力的不必要的浪费。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 比如,你可以设定以一杯上好的咖啡开始工作,或是确保能够获得足够的让你保持能量的食物,或是包含诸如散步之类的轻度活动,帮助大脑保持清醒(正如尼采所说:“只有散步中得到的想法才是有价值的”)。此类支持或许还包括环境因素,比如工作原材料整理得井并有条,使精力耗费降到最低(如我们在卡罗的例子中看到的一样)。 要使你的成功最大化,就需要为自己进入深度的努力提供支持。与此同时,这种支持也需要系统化,这样你才不会浪费心理能量去理清某个时刻需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将帮助你打磨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 但是要记住,找到自己的习惯需要实验尝试,因此要乐于去做。我向你保证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一旦你培养出正确的习惯,影响将极为深远。
深度工作是一件大事,不应草率了事。 在深度工作周围包裹复杂的(或许在外人看来很奇怪)习惯恰是对这种现实的接纳—要设定结构性,做出承诺,使大脑能够进入专注状态,这样你才能开始创造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片段2:关键少数法则
关键少数法则
该策略第一步就是明确个人职业和私人生活中主要的高层次目标。假设你已经建立了家庭。那么你的私人目标可能包括做个好家长,经营好一个有组织的家庭。在职业领域,这些目标的细节取决于你如何谋生。举个倒子,我是一名教授,追求着两个重要目标,一个是致力于成为课堂上有成效的老师和对我的研究生有助益的导师,另一个就是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研究员。
你明确了这些目标之后,再列出为实现每一个目标而需要的两到三个重要活动,这些活动应该足够明确,保证你能清楚地了解如何执行。另一方面,目标应该比较宏观,确保目标的实现不是取决于某一时间点的结果。例如,“做更好的研究”太宏观了,而“在接下来的会议前及时完成关于广播降低限制的论文”又太具体了(这是一个某一时间点的结果)。在此背景下,一项好的活动应该是这样的:“定期阅读并理解我所在领域的前沿成果。”
这一策略的下一步就是思考你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工具,对于每一种工具,用你之前确定的关键活动来审查,认真思考使用此工具对你平时顺利地参与该活动是有实质的积极影响、实质的消极影响还是无影响。现在最重要的决断时刻来了:只有你认为一种工具会带来实质的积极影响并且这些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后,才继续使用这种工具。
二、【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原文】
1. 拆页讲了什么?(what)
这个拆页关乎习惯-----如何建立深度工作习惯,从而将工作效果最大化,开始真正有意义的创造。
2. 为什么要这么做? (why)
一旦养成深度工作习惯,就会更轻松进入深度状态,更容易专注并有创造力,从而将工作成果最大化,更有可能创造伟大成就。
3. 具体怎么做?(how)
① 时间地点:指定专用深度工作场所,确定时间框架。
② 规则程序:制定规则和程序,构建结构性努力,避免不必要浪费。
③ 系统支持:提供系统化支持,保持大脑高水平运转。
④ 养成习惯:找到习惯,乐于尝试,不断打磨,保持习惯。
4. 适用哪些情境?(where)
此方法适用干扰因素较多,个人意志力薄弱,需要整块空间,进行深度工作的情况。
三、【A1:激活经验、面向过去】
经历:
去年十月份,我几乎每天都在为咨询报告发愁。按照要求,每次咨询都要书写报告,在咨询之后一周内完成。而实际情况是,直到十月下旬,我还没有开始动笔,加上预计开始的咨询,我需要在月底提交至少二十份报告。经过几天的教练与自我教练,最终我在规定时间之前,完成了二十三份咨询报告。
反思:
现在回想,deadline真是生产力。一旦意识到时间不多,而此事非做不可,我立刻开启备战状态。先是确定每天报告数量,预估投入时长以及书写时间;随后放弃在家完成的妄念,选择到图书馆去工作,干扰最少且有学习氛围;经过三天极其艰难的适应,看到报告如数完成深受鼓舞,有了坚持的动力;后来几天,每次出门我都带几颗巧克力,每次觉得写不下去就犒劳自己一颗...
开始是最难的,而一旦真正投入到写作中,对时间的敏感度会降低,逐渐浮现的成果也会鼓励到自己。慢慢地体会到了专注的乐趣,心流的感觉。
【A2:规划应用,指向未来】
目标:在2月28日之前,完成本月教练记录整理。
执行:
① 每天晚上7-10点,是教练和记录的时间,关上书房的门,不受外界干扰。(时间地点)
② 手机放在客厅,非必要不拿进书房。完成教练之后就开始记录,未完成之前不离开书房。(规则程序)
③ 如果觉得烦躁,就点上薰衣草灯,让自己安静下来。如果还是不想写,就起来运动一下,激活身体能量。(系统支持)
④ 一开始会有点难,鼓励自己坚持三天,一旦形成习惯就容易了。中间如果发现有问题,要及时调整优化,确保能够按计划完成。
如何更好地执行?
渴求:教练会结束,但记录会保存,随后的督导与复盘,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
奖励:如果当天完成的不错,就在门上贴一个笑脸,奖励自己又前进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