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魁

作者: Sernedipity | 来源:发表于2018-08-05 14:05 被阅读308次

一,关于大盛魁(简介)

雄踞塞外三百年,欧亚纵横九千里。
大盛魁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员工六七千人,商队骆驼近二万头,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其资本十分雄厚,声称其资产可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铺一条从库伦到北京的道路。

中文名  大盛魁商号

朝代      清代

开办者    山西人

员工数    六七千人

业务        对蒙贸易

大盛魁

起源

大盛魁的创办人并不是什么富户大商,而是三个小贩。原来康熙时,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叛乱中,由于军队深入漠北,“其地不毛,间或无水,至瀚海等砂碛地方,运粮尤苦”,遂准商人随军贸易。在随军贸易的商人中,有三个肩挑小贩,即山西太谷县的王相卿和祁县的史大学、张杰。他们三人虽然资本少,业务不大,但买卖公道,服务周到,生意十分兴隆。清兵击溃噶尔丹军后,主力部队移驻大青山,部队供应由山西右玉杀虎口往过运送,他三人便在杀虎口开了个商号,称吉盛堂。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这就是大盛魁商号的创始经过。

发展

大盛魁对购货、订货有一套办法。凡买大宗货,合价 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共事。大盛魁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它。对于手工业品订货,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大盛魁就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大盛魁对购货、订货有一套办法。凡买大宗货,合价 300银两以下的,现银交易,不驳价,表示厚待“相与”。但如果价高货次,则永不再与共事。大盛魁的这种做法名声在外,也就无人敢来骗它。对于手工业品订货,凡选中的手工业户,世代相传,也不随便更换加工户。当手工业户资金短缺、周转困难时,便借垫银两,予以扶持。这样,大盛魁就取得对这些加工户的手工业产品的优先购买权。

大盛魁的总号最初设在乌里雅苏台,后迁驻归化城(呼和浩特),其经营的基本地区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乌、科两地柜上的店员,在柜上住过三年,学会蒙语以后,就组成若干小组到草原各帐篷售货。基本上是一个店员,再雇一个蒙民,两个人骑两只骆驼,另用两只骆驼驮货,贩运的商品有砖茶、生烟、洋布、斜纹布及针线之类,走串蒙古包送货上门。夏天卖了货,换成羊马;冬天卖了货,换成皮张。同治时,大盛魁看到茶、烟销路好,为了适应蒙民的口味和运输上的便利,与茶商、烟商一起制出名牌“三九砖茶”和“祥生烟”。而且越做越精细,越做越定型,颇受蒙民欢迎。大盛魁从全国各地贩运商品到蒙古销售,其货物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一、随时在归化城市场上采办;二、向外地来归化城销货客商订购,或向归化城到外地经商者订购;三、派人到产地采购。

(详细资料我将会新建一篇文章,为大盛魁做一个详细的归纳)

二,简单的见闻

你有多爱这江山,你就多值得拥有这江山。

刚刚到达大盛魁南区的时候其实我还是蛮无奈的。

因为那是一条小吃城……

咳咳,在又横穿一条马路之后我们这才终于到达了大盛魁本部。

在刚进门的时候,我们还看了地图,但原谅我是没看懂的,哈哈。

我们这次只参观了大盛魁的遗址和博物馆。

大盛魁的号规有好多条(真的好多,我读了一遍,大概读了三分钟吧。原谅我没有记下来也没有拍下来吧……)

走进这一个个旧址,让我不禁感受到了大盛魁的庄严,不可侵犯。让我好似回到了大盛魁的鼎盛时期:几乎垄断了蒙古所有产业。

【补充:

大盛魁商号极盛时,几乎垄断了蒙古牧区市场,蒙古的王公贵族及牧民大多都是它的债务人。该商号三年分红一次,盛时每股份红可达一万余银两。大盛魁商号是股份制,但它的股本很特殊,除了银股、身股外,还专门另设财神股和狗股。据说,财神股的来历是:该商号在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在过大年的时候,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人已经揭不开锅,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就在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身穿蒙古袍、背着一个包裹的壮汉,要吃饭充饥。他三人见是过路人,便热情接待,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说是出去办点事,便留下包裹走了。此后,这个壮汉再未返回。于是他三人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以后,多次查访壮汉,亦无下落。他三人商量后,决定暂时挪用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经营。此后,商号生意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银两。他三人觉得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财神变化成壮汉给他们送来了资本。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过,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帐”,作为护本。同时,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关于狗股,也有一个故事:据说一次库伦发生灾情,粮价腾涨,库伦分号为了把这一情报报告总号,便让一只狗带信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当总号收到狗带来的信后,立即大购粮食,囤积居奇,获得了巨额利润。为了纪念这次生意的成功,特别给狗也顶了股份。还有一说是:一次,大盛魁商号某经理在过草原的途中病倒,便让一只狗返回总号报信,结果救了这位经理的性命,所以给狗也顶了股份。】

虽然在参观的时候有地方告诉了我们很多大盛魁的各种事迹,但是不知道是为什么看是能看得懂,却没有那种了解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啊。

我总觉得也许是我的历史还没有足够充分吧(๑• . •๑),哈哈。

又或许是因为我还不懂股份?吧。

不过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我(微乎其微)的历史就起到一点点作用了,嘻嘻。「在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回宾馆的路上,我干了两瓶藿香正气水,味道好极了~

大盛魁

三,掌柜简介

㈠王相卿

王相卿,山西太谷县人,由于他身材高大,臂力过人,故人称“王二疤子”,是清朝晋商中著名的旅蒙商号“大盛魁”创始人。

王相卿,出身贫苦,早年,由于生活所迫,到右玉县杀虎口为人当佣工。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皇帝要御驾西征噶尔丹,山西右玉县的杀虎口,正是大军由内地通向蒙古大草原的必经之路,王相卿认为这是一个发财的好机会,他先是在清军当伙夫,服杂役,在服役中,他随军兼做点小生意,后来,他认识了也是为了生存而做随军贸易的张杰和史大学,由于志向相投,他们3人便结拜成异姓兄弟,并脱离兵役,决定合伙做生意,想谋一番大事业。但由于初始生意不佳,做了一年,3人还不得温饱,而且环境很艰苦,张、史2人心灰意冷,就返回家乡另谋生计,但王相卿意志坚决,决定一个人留下来继续经营。

没过几年,康熙皇帝征讨噶尔丹大获成功,杀虎口便成了军事重地,军队粮草都要在那里集结,以保证前方长驻军队的衣食住行,于是王相卿商机大起,生意日渐好做,他为了扩大经营,招了一个学徒,同时又写信把张杰和史大学请回来继续合作,并成立了“吉盛堂”商号。由于3人齐心协力,生意愈做愈大,到康熙末年,他们又把“吉盛堂”改成“大盛魁”,并将总号地址移到了乌里雅苏台,后来又迁到归化(今呼和浩特)城中。又经过他们的数十年苦心经营,最终把“大盛魁”办成旅蒙晋商专做蒙俄贸易、伙计达6000余人、商队骆驼近20000头、年贸易总额达上千万两银子的著名大商号,王相卿也成了垄断蒙古市场的商界巨头。以后又经过十几代人努力,“大盛魁”竞在蒙古大草原上称雄200多年。

“大盛魁”之所以能在蒙古大草原称雄200年而长盛不衰,其原因有二:

①顽强的创业精神:

王、张、史三人就像三国的“桃源三结义”一样,他们结成兄弟,抱着一团,特别是王相卿,以义待人。他们不怕风险,不畏艰苦,终于踏出了一条以山西、河北为枢纽,北越长城至俄西伯利亚,东达扶桑,南到东南亚的国际商路。后人为了纪念和继承他们的创业精神,在“大盛魁”的祠堂和财神座前,供奉了四样传家宝:一条扁担、两个货箱,一块石头、一碗稀饭。扁担是创始人以肩挑贸易起家;货箱是创始人用过的装财物的大木箱;石头是创业时作为秤砣用来称银子的衡器;稀饭是在当年创业最艰苦的时期,在一年的除夕之夜,王、张、史三人,因极度贫苦,没有钱吃年夜饭,只好煮一锅小米粥充饥,以打发年关。

②灵活的经营策略:

蒙古牧民以肉食为主,故而喜欢砖茶,“大盛魁”为此就自设茶庄,进行砖茶加工;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就专门为其组织货源,并将斜纹布按蒙古牧民习惯,裁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蒙靴、马毡、木桶、木碗、奶茶用壶等蒙古牧民日用必需品,“大盛魁”也按照蒙民习惯专门加工。因此,蒙民只要是见到“大盛魁”商号的货,便争相购买,“大盛魁”品牌在蒙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蒙民是过游牧生活,居住分散,没有定居,“大盛魁”就采取流动贸易方式,组织骆驼商队,把货物运到牧民居住的帐蓬去买卖。蒙古牧区,因经济不发达,牧民手中少有货币,“大盛魁”就采取以物易物或赊销方式交易,甚至以牧民的羊、马、牛、骆驼和畜产品、皮张来折价偿还货款。正是由于“大盛魁”采取这些极其适应蒙古牧民实际生活的灵活经营策略,才使得他大获成功。

㈡史大学

史大学,清朝康熙时期山西省太原府祁县祁城村史家巷人。祁县晋商名门史家发迹始祖,清朝最大商号大盛魁创始人之一。最初是在草原上走包串户的丹门庆,后在清军费扬古部队随营贸易,在该部当民夫队伍中的百夫长,常去归化城买卖。

史大学与同乡张杰、太谷人王相卿随军至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前营)和科布多(后营),以三人为主体,结合杀虎口的几个人组成了集体小商伙——吉盛堂。该商号在初创时,营业很不顺利。资金周转困难,作为起步初期的小商贩,会在过大年的时候,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人已经揭不开锅,只能喝些米汤过年。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之时,有人在帐篷外敲门,三人诧异的起身迎接,原来是一位高大魁梧面貌疲倦之极的蒙古族人在打着手语要吃点饭食。

史大学三人齐声招呼,热情接待,难堪的是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大鱼大肉可以招待客人,王相卿把自己仅有的米汤让给壮汉喝。这个一壮汉喝完米汤后精神好多了,他左右看看他们的小店铺,连连称谢。起身说是出去办点事,便留下包裹走了。他们送走陌生人后回头一看,对方手里的包裹没有拿,他们再追出去时已经看不到大汉的影子,他骑着彪悍的白马已经消失在茫茫戈壁里去了。一晃到了晚上已经上灯时节,屋外只能听到寒风在肆孽着呜咽,再也没有嘈杂的马嘶。这个壮汉一定是不会返回了。就着昏黄的油灯,他们小心翼翼的打开包裹一看,原来是一包白银。正是天无绝人之路。已经咕咕叫的肚皮再次欢快的鸣叫起来。三个人面面相觑后郑重的商量决定暂时挪用壮汉留下的银子作为商号资本,扩大经营。等壮汉回还的时候连本代利一起回还人家。

此后,商号生意十分顺利,赚了不少银两。他三人觉得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是财神变化成壮汉给他们送来了资本。便把原来那位壮汉包裹里的银数留过,作为财神股,把此股所分红利记入“万金帐”,作为护本。同时,为了纪念他们创业时过大年喝米汤的日子,规定每年正月初一商号要喝一顿米汤。

按照蒙古民族的生活习惯和要求组织货源,对蒙民和喇嘛需要的专用产品,一般实行专门订货,不随意采购;针对蒙民手头无现银的情况,他们采取以畜产品抵价和赊销的办法;它拥有清廷所发的“龙票”(即盖有皇帝印玺的经商信票),以放“印票”帐(“印票”即为清代蒙古王公贵族需要贷款银两和赊购货物时,由蒙旗官府开据盖有官印的借契。并在借契上注明:“父贷子还,夫债妻还,死亡绝后,由旗公还。”它具有金融债券的性质。)为主要业务,经营日用百货、牲畜、皮毛、药材。蒙古牧民喜欢穿结实耐用的斜纹布,大盛魁便大量组织货源,满足供应,并将布料按照蒙古牧民的习惯,拉成不同尺寸的蒙古袍料,由蒙古牧民任意选购;蒙靴、马毡、木桶、木碗和奶茶用壶等都是蒙古牧民和喇嘛生活中的必需品,“大盛魁”便按照牧民和喇嘛的习惯要求,专门加工订做。因此蒙古牧民只要见是“大盛魁记”商品,就争相购买。由于“大盛魁”商号货源组织有针对性,营销方式灵活机动,从而在蒙古草原的经商活动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大盛魁前后经营了二百多年,极盛时职工有六七千人,骆驼商队有骆驼二万头。业务重心在外蒙古及俄国等地,仅在外蒙古的周转资金即达一千万两白银以上,他的全部资产,人们说可以用五十两重的银元宝,从库伦到北京铺一条路。商品主要是俄蒙及南北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大盛魁在中国的商业史上占有重要篇章,并名极一时。

史大学的后代宁书财主、二普财主捐过国子监;门上挂大夫第的匾。后裔史振兴为大盛魁大掌柜(经理),任职于同治及光绪初年,处在大盛魁的极盛期。

张杰,清朝康熙山西省太原府祁县城内义井巷人。祁县晋商名门张家发家始祖,清朝最大商号大盛魁创始人之一。康熙征噶尔丹时(1696—1697年)即随军搞军需供应,在该部当杂役,常去归化城买卖。后随军至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前营)和科布多(后营),与同乡史大学、太谷人王相卿组成了集体小商伙——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

康熙三十五年(1696),因生活无着,随着康熙征剿阁噶尔丹的部队进入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做生意。当时仅是肩挑小贩,蒙古人称“丹门庆”,也就是货郎。当时同往的还有太谷人王相卿。征服噶尔丹以后,清兵移住大青山后的武川,其给养仍需原驻防地山西右玉县杀虎口供应。他们在杀虎口开了个叫“吉盛堂”的商号,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改为“大盛魁”。总号设在外蒙古科布多,以后又移总号于归化城,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

三人常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买卖用品。北当地人称为“丹门庆”(既是蒙语卖货郎)不觉就学会了几句蒙古话,可以与当地的蒙古族人讨价还价。蒙古人不懂价格,只要他们缺货就拿自己产的牛羊马匹来与汉人交换。有次他们为了买一头羊与蒙古人商量价格的时候,张杰的军靴受到了对方的喜欢,于是他要以货换货,张杰拿手指头指了指鞋子,伸出手掌要拒绝,连连挥手,但是对方却慷慨的牵过五只羊来。五只羊按当时报价比一双靴子要值钱多了,王、张、史面面相觑,喜形于色连连举手示意成交。后来小买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大、做强,直至把买卖做到了库伦(今外蒙古)和俄国,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阴山古刹横匾为雍正二年甲辰大盛魁敬献)的匾额上可见是于康熙末年改名为“大盛魁”商号,还把总部设在了当时清朝统治下的外蒙古地区军事政治中心乌里雅苏台。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古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大盛魁”的经营为康熙平叛葛尔丹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随着国内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大盛魁”商号总部便迁回了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张杰的后代有暨馨财主、常寿财主,都挂大夫第的匾。后裔张廷将与祁县郭氏组建祁县最早的票号合盛元,先后在北京、天津、太原、奉天(沈阳)、营口、安东(丹东)、西安、开封、上海、安庆、汉口等城市设庄。随着业务的发展,远渡重洋,设立在日本、朝鲜等支庄,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

㈢张杰

张杰,清朝康熙山西省太原府祁县城内义井巷人。祁县晋商名门张家发家始祖,清朝最大商号大盛魁创始人之一。康熙征噶尔丹时(1696—1697年)即随军搞军需供应,在该部当杂役,常去归化城买卖。后随军至外蒙的乌里雅苏台(前营)和科布多(后营),与同乡史大学、太谷人王相卿组成了集体小商伙——吉盛堂,后发展为大盛魁。

X

康熙三十五年(1696),因生活无着,随着康熙征剿阁噶尔丹的部队进入外蒙古乌里雅苏台(前营),科布多(后营)做生意。当时仅是肩挑小贩,蒙古人称“丹门庆”,也就是货郎。当时同往的还有太谷人王相卿。征服噶尔丹以后,清兵移住大青山后的武川,其给养仍需原驻防地山西右玉县杀虎口供应。他们在杀虎口开了个叫“吉盛堂”的商号,随着生意的不断扩大,改为“大盛魁”。总号设在外蒙古科布多,以后又移总号于归化城,也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

三人常去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市)买卖用品。北当地人称为“丹门庆”(既是蒙语卖货郎)不觉就学会了几句蒙古话,可以与当地的蒙古族人讨价还价。蒙古人不懂价格,只要他们缺货就拿自己产的牛羊马匹来与汉人交换。有次他们为了买一头羊与蒙古人商量价格的时候,张杰的军靴受到了对方的喜欢,于是他要以货换货,张杰拿手指头指了指鞋子,伸出手掌要拒绝,连连挥手,但是对方却慷慨的牵过五只羊来。五只羊按当时报价比一双靴子要值钱多了,王、张、史面面相觑,喜形于色连连举手示意成交。

后来小买卖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大、做强,直至把买卖做到了库伦(今外蒙古)和俄国,在呼和浩特市舍力图召延寿寺佛殿前阴山古刹横匾为雍正二年甲辰大盛魁敬献)的匾额上可见是于康熙末年改名为 “大盛魁”商号,还把总部设在了当时清朝统治下的外蒙古地区军事政治中心乌里雅苏台。活动地区包括喀尔喀四大部、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库伦(今乌兰巴托)、恰克图、内蒙古各盟旗、新疆乌鲁木齐、库车、伊犁和俄国西伯利亚、莫斯科等地,“大盛魁”的经营为康熙平叛葛尔丹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随着国内商业贸易日趋繁荣,“大盛魁”商号总部便迁回了归化城(今呼和 浩特市)。

张杰的后代有暨馨财主、常寿财主,都挂大夫第的匾。后裔张廷将与祁县郭氏组建祁县最早的票号合盛元,先后在北京、天津、太原、奉天(沈阳)、营口、安东(丹东)、西安、开封、上海、安庆、汉口等城市设庄。随着业务的发展,远渡重洋,设立在日本、朝鲜等支庄,开创了我国金融机构向海外设庄的新纪元。

(完)

相关文章

  • 大盛魁

    一,关于大盛魁(简介) 雄踞塞外三百年,欧亚纵横九千里。 大盛魁商号是清代山西人开办的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极盛时有...

  • 关于☞大盛魁☜ 💓

    大盛魁,在百年前的草原上,这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号。大盛魁商号,被誉为“草原第一商号”,这个由汉人在草原上建立起...

  • 《大盛魁》摘录

    1. 上联:贪心惹祸,十分仍不满足,乃人生大病。 下联:舍利招财,一味就学吃亏,乃处事良方。 2.任何物品在不同的...

  • 旅蒙商的故事(18)

    到了1929年,段履庄就是使尽浑身解数也无力回天“大盛魁”的倒闭在所难免。“大盛魁”的后代联合起来到归绥找段...

  • 浪淘沙. 记大盛魁兴业

    穷碛白草绝,千里孤烟。铜铃声断五更寒。今日少年明日老,来去班班。 浊酒论悲欢,道尽阑珊。浮沉卅载悟大观。廿省奇货...

  • 旅蒙商的故事 (19)

    在“大盛魁”“天义德”“元盛德”等大商号的发展兴旺过程中,相应的产业链“驼庄”应运而生,在归化城又衍生出了大...

  • 旷世奇才,横穿中国。(13)大盛魁

    2018.8.5.日。晴31℃ 早上从呼和浩特经过胡老师12个小时的跋涉到达山西晋城。现在整理一下思路,捋捋昨天晚...

  • 永不消失的老字号一一林盛魁

    在县城,凡是上了岁数,且在县城呆过几年的老人,只要说起林盛魁,没有人不知晓的!只要有人提起林盛魁的甑糕、油糕,不由...

  • 蒙族汉化——可见一斑

    今天清晨出发 目的地:大盛魁文化展示区 原因:大召寺、小召寺聚集地。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兼容区。 之前在悟空问答,答...

  • 影像 | 黑白视界下的召城呼和浩特

    2018-03-23 初晨 内蒙古旅游 前言 清晨出发,前往今天的目的地,大盛魁文化展示区。呼和浩特的召庙文化一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盛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jb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