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与哲学(六)
体式:
体式是行为与知觉之间的桥梁。我们从体式中读取行为信息,“行为”相对于心理的和生理的各种古典区分来说是中性的,因此可以给予我们重新界定这些区分的契机。
行为是一种结构或形式,行为本身就是对环境的一种敞开,两者是一个互动的结构化过程。
结合格式塔心理学,理解一个整体性的概念。一个结构并不是单纯的形式整体,不是简单的个人与部分之和,而是包含了整体内,各部分之间互相作用的整体。
三种形式的行为
1、混沌形式的行为。(植物) 物理秩序。 对待世界
2、可变动形式的行为。1+2生命秩序。 在世界中存在
3、象征行为。人类秩序 去生存
(人类同时拥有三个层次行为)
瑜伽体式:
体式的指令把身体带入某种存在,跟随指令完成一个体式,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儿童的意义与目的同样都是模糊的,在完成每一个体式的过程中,传达到练习者心灵的意义都超出了指令已经构成的思想与语言。
一个僵死的体式就是一个僵死的指令下体式
将自己的身体作为对象进行操控是人特有的能力
为了移动身体进入一个体式,首先要对身体进行命名。为了移动更精微的身体部分,就要利用解剖学的术语对身体进行重新唤醒。
在体式中,最初的目的与意义总是表现为:我要做到这个动作。
但是我们的意识不能完全操控身体,这个情况一般是意识有问题,身体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身体是硬件,意识是软件。
体式的意义与目的
在动作已经被完成后,其意义与目的何在?
纵向:挑战一个更难的体式。三角做的很好了,可以做半月。双角做的好,可以做头倒立。
横向:增加一个体式的深度。给一些更难的指令加深体式,才能增加这个体式的意义。
给学生一个很枯燥的口令,却并不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学生也不是很想做。如果能够说出这个指令的功效和意义,学生就会有练习的动力。
语言或体式指令具有的唤起的力量,允许我们“忘记”可见的语词,以及它们不可见的、暗含的意义。反过来也允许我们从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时间和存在那里赋予语词一些新的意义。
例如:《瑜伽之光》的作者艾扬格在他的时代书写了体式、收束、行动,是他在他的那个文化历史处境思考,得到了他体式的存在。
当“我”以另一种语言来读他的思想和指令,是我自己的体式总存在,我阅读和理解它,我开始赋予它们我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处境:被各种电子产品、视频网络课包围的处境。正是他的指令唤起了我的思考,随着他的指令变弱,我的指令开始变得强起来,这是语言的中介传达特征。
体式总是向我们传达一种永恒的意义:正位。
语言的中介传统特征,使我们产生了意义的永恒性的幻觉,因为我们似乎通过毛发艾扬格的指令在经历艾扬格的体式。实际上,我们当然不能如此。他的指令在我们的体式中唤起我们对正位的思考,在这里他思想和我的思想有相似的意义,但无论如何不会具有同一意义。
现代的瑜伽练习者首先通过对《瑜伽之光》中或老师教授的体式的正位作为一个具有意义标记,获得自己的反思。随着个人作为习练者重构它的意义,打开了身上所唤起的东西,即我们自身存在的沉默的原初经验。
如果否认这一点就是使我们脱离我们的身体,从而变成一个不需要经验的先决条件,不需要身体的无形体的、超验的自我——一个“自为”,或者说一个决定的纯粹意识。这样做也就是从根本上否认我们存在的事实,即存在本身。
现代的瑜伽习练者首先通过对《瑜伽之光》中或者老师教授的体式的正位作为一个具有意义的标记,获得自己的反思。随着我作为习练者重构它的意义,打开了身上所唤起的东西,即我们自身存在的沉默的、原初经验。
一般经验会认为四肢伸展比山式更舒展。但是在四肢伸展中长时间保持,四肢伸展就难以维持,它在不停地收缩。这样我们才明白,原初经验是无论做不做体式,身体都在不停地收缩(瑜伽就是对抗这个收缩的)。所以,山式才是更容易打开的体式。
在山式中。山式收缩不强,所以容易伸展。
其实山式才是最打开的(这是原初经验),四肢伸展是关闭的,保持的久的体式才是打开的,关闭的体式很难长久保持。
体式保持在正位当中,必然会保持的很久。
收缩这个指令来自哪里?它不经过我们的意识。所以瑜伽就是要伸展,对抗收缩,这就是瑜伽的意义。
收缩是一条指令,但它是一条沉默的指令,完全不需要说出来,有时还可以利用这条指令。
我们在体式中经验到一个沉默的没有说出的身体语言,即我的前反思的、生活的、经验的自我。
这种在山式中沉默的身体语言在四肢伸展式中被说出来:“像山式一样伸展我的手臂和双腿”,通过经验把我们的思想、身体和语言联结起来而实现的。因此,最终不是纯粹的意识,而是身体通过说出这一重估了的词语,发现了正位的新的、完全的真正的意义。
如果只是进入四肢伸展式,身体就发生了原初的收缩,那么进入更难的体式,就会发生更严重的收缩。体式越难,收缩越严重。
体式是关于(瑜伽关于伸展)vs体式是关于收缩(瑜伽关于收缩)
一个指令是得不到一个意义的。比如三角:脚掌下压得不到髌骨上提的。这个口令应该是脚掌下压髌骨上提。
山式中:一个指令“脚跟下压”能得到什么目的?
手臂中一个指令可以得到目的:比如站二中,后方手臂向后伸展时,让后侧腋窝和髋在一条直线上,得到躯干中正的目的和意义。
无支撑肩倒立:
1、指令:肩头向下压肩垫,伸展脚跟向上远离身体(目的:是脚跟的伸展就会带动腿的伸展,腿的伸展就会带动脊柱的伸展)
2、指令:收尾骨向内,大腿顶端向后(目的:稳定了骨盆,不让脊柱往后掉)
总的目的和意义:脊柱向上的伸展。
两条都是对子指令,是相关联的,属于好的干净的指令。对子指令就是有下就有上,有内就有外。而且这两条指令也进行了分类,指令1 是纵向的指令,指令2是横向的指令。非常清晰明白。
移动指令是简单的,比如三角中,双脚跳开(简单的移动指令)目的:跳开位置足够大,股骨头会内收)
一条指令有两个部分构成:身体位置➕方向
教学的意义:我的“我思”能不能唤起你的“我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