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儒家的“五经”之后,我们今天来了解“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从前私塾教育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从“四书”里出的,而且还必须是朱熹注的。所以科举制度下的小学生们,不仅要背书,而且要背朱熹的小注,关键老师还不讲,只是囫囵吞枣地背,真是难为那些孩子们了!
为什么一定是朱注的“四书”?那我们就要先了解朱熹为“四书”所作的贡献。“四书”中的四种书原本是零散的,编排比较混乱,而且有些注都失传了。朱熹把这四本书编在一起,取名“四书”,并且作了注,才使得他们得以普及。而且朱熹的注超过了旧注的水平,还很实用,于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开始就把朱注“四书”列入了科举考试专用书。
1.“四书”之序
你知道这四种书在学习的时候是有顺序的吗?在读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的,我以为《论语》就是基本的入门书,因为我们一上初一就学习了;然后是《孟子》,至于《大学》和《中庸》,谁先谁后,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的说法:
《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才能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录下来传给孟子的。“不偏”就是“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所以,“二程”兄弟给“四书”的排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由浅入深。
朱熹接受了“二程”的见解,把四种书贯穿起来,进行了系统地说明,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朱熹给“四书”的排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认为: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他把《中庸》放在了第二位,理由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就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书,论天下事。所以他把四种书合在一起,作为初学者的教材。只是,他当时编辑“四书”,是出于教育学生做人的目的,而后世学子读“四书”,目的却大多是为了猎取功名,和他的本心是相悖的。
2.“四书”之道
朱熹给《大学》和《中庸》作的注,分别是《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这是由他亲自编选作注的;《论语》和《孟子》的注,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的,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他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和“二程”的观点一致。
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对“中庸”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中”除了“不偏”之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释为“不易”,不如理解为“平常”。
在朱熹之前,《论语》和《孟子》两部书都已经有了很多注解,在不同的时代,孔子也就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比如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对《论语》的解读也参入了玄学,于是孔子也被道家化了。到了朱熹,他给《论语》《孟子》作注,虽然也融会了各家的思想,但主要还是以自己的哲学为架子,他的哲学主张是经世致用的,容易被人们接受,于是大家就把他解释的孔子当成了真的孔子了。
所以说,朱熹不仅结集“四书”有功,对“四书”的阐释有功,更是对宣扬儒家的道统有功。他死后,朝廷把他注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他也就真正成了维护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