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7)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7)

作者: 惑惑来了 | 来源:发表于2023-01-16 17:30 被阅读0次

了解儒家的“五经”之后,我们今天来了解“四书”。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从前私塾教育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因为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从“四书”里出的,而且还必须是朱熹注的。所以科举制度下的小学生们,不仅要背书,而且要背朱熹的小注,关键老师还不讲,只是囫囵吞枣地背,真是难为那些孩子们了!

为什么一定是朱注的“四书”?那我们就要先了解朱熹为“四书”所作的贡献。“四书”中的四种书原本是零散的,编排比较混乱,而且有些注都失传了。朱熹把这四本书编在一起,取名“四书”,并且作了注,才使得他们得以普及。而且朱熹的注超过了旧注的水平,还很实用,于是从元仁宗皇庆二年开始就把朱注“四书”列入了科举考试专用书。

1.“四书”之序

你知道这四种书在学习的时候是有顺序的吗?在读本书之前,我是不知道的,我以为《论语》就是基本的入门书,因为我们一上初一就学习了;然后是《孟子》,至于《大学》和《中庸》,谁先谁后,我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我们来看看北宋大儒程颐、程颢兄弟的说法:

《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这部书里,才能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录下来传给孟子的。“不偏”就是“中”,“不易”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所以,“二程”兄弟给“四书”的排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由浅入深。

朱熹接受了“二程”的见解,把四种书贯穿起来,进行了系统地说明,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

朱熹给“四书”的排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他认为: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他把《中庸》放在了第二位,理由是: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就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书,论天下事。所以他把四种书合在一起,作为初学者的教材。只是,他当时编辑“四书”,是出于教育学生做人的目的,而后世学子读“四书”,目的却大多是为了猎取功名,和他的本心是相悖的。

2.“四书”之道

朱熹给《大学》和《中庸》作的注,分别是《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这是由他亲自编选作注的;《论语》和《孟子》的注,不是他一家之言,而是融合各家思想而成的,所以称为《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

他认为,《大学》这部书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这和“二程”的观点一致。

朱熹在“二程”的基础上,对“中庸”进行了修正。他认为,“中”除了“不偏”之意外,还有“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解释为“不易”,不如理解为“平常”。

在朱熹之前,《论语》和《孟子》两部书都已经有了很多注解,在不同的时代,孔子也就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比如魏晋时期,玄学盛行,当时对《论语》的解读也参入了玄学,于是孔子也被道家化了。到了朱熹,他给《论语》《孟子》作注,虽然也融会了各家的思想,但主要还是以自己的哲学为架子,他的哲学主张是经世致用的,容易被人们接受,于是大家就把他解释的孔子当成了真的孔子了。

所以说,朱熹不仅结集“四书”有功,对“四书”的阐释有功,更是对宣扬儒家的道统有功。他死后,朝廷把他注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他也就真正成了维护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16)

    今天我们跟着朱自清先生一起来了解辞赋。 1.辞赋之源 辞赋起源于屈原的《离骚》和《九章》。 “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

  • 一起来读《经典常谈》(20)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是商代的卜辞。其实当时所谓的“文”,不过是些不成片段、不成章节的句子,一直到《周易》《春秋》都是...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师生共读《经典常谈》

    经典润泽生命,阅读点亮人生。新的一年,我们要努力做一只勤快上进的读书兔!图片 为了培养同学们的阅读习惯,丰富大家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起来读《经典常谈》(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ogc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