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苏轼回到家中,四岁的儿子苏过跑过去,拉着他的衣角说:“阿爹,我想吃好吃的。”
苏轼平时最喜欢这个儿子,总会和他玩,或是给他带回什么好吃的东西这些。可是今天,苏轼一脸疲惫,皱着眉毛一皱,瞪着眼睛,不耐烦地推开他说:“那里来的好吃的?小孩子怎么这么麻烦!”
苏过一看,平日和蔼的父亲变得这么凶,便坐在地上哭起来。王闰之在旁边看见了,忙将孩子扶起来,温柔地拂去泪珠,轻声安慰着,让侍女朝云领他到后屋去了。
闰之出来,一边把洗净的茶盏沏上热茶,一边嗔怪地看着苏轼说:“孩子还小,你也跟他一样犯痴么?为什么不开心一点儿呢?和一个孩子发脾气。”
苏轼啜了一口茶,说:“现在全城百姓吃不上饭,我挖了一下午野菜,又拾到一个弃婴,忙得连口水也没顾上喝。看到百姓可怜若此,我心里着急呀。”
王闰之听了叹了口气说:“这次蝗灾闹得庄稼颗粒无收,家家吃不上饭,生个孩子也养不起。我知道你也在担心,难免情绪不好,可是发脾气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苏轼这时说出了心中的焦虑,情绪也平静了很多,他不禁对刚才发脾气感到羞愧,忙向闰之道歉:“我知道这里的条件和杭州比起来差很多,这段时间你和孩子们都吃不饱,辛苦你了。”
闰之开玩笑地说:“那也没你辛苦,百姓的父母官,你的薄薄酒来了。”说着端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一杯酒。因为此酒是自家酿的土酒,度数低但很有味道,故被苏轼称之为“薄薄酒”,还为此写了两首诗。
苏轼也笑了。王闰之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她开朗乐观宠辱不惊的态度就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她总能将贫苦的日子过得温馨而快乐。
也是受了闰之的启发,苏轼大有感慨,开始研究老子,密州这几年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磨炼了他面对困境乐观向上的信念,也为他在以后面对乌台诗案时注入了坚定的精神元素。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