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征文】以尊严的名义

作者: 可能主义者 | 来源:发表于2019-06-21 20:17 被阅读16次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仁们:

    大家好!

    第一次在这样的舞台上发言,挺紧张的!我似乎有点社交恐惧症,平日里并不喜欢社交,所以也不善表达,所以,讲得不好不对不接地气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哈。谢谢!

    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作出过很多的指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种人才应当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应该说,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无比自豪的,但却常听到同事们在诉苦:“现在的学生太有个性,太难教育了,虽说没什么大错误,但小错误那是花样翻新……”“现在的教育真难搞,打不得,骂不得,罚不得,唉!”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其实学生有时候被我们虐得挺惨挺没尊严的——想考试就考试,想拖堂就拖堂,学生没有选择的余地。

    话说回来,我与大多数老师一样,一想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天生的,再加上信息渠道太多,我们根本左右不了学生认知的范围,调控不了学生的世界,所以,很多时候也束手无策,也挺郁闷的。但是,作为老师,我们又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越行越远。怎么办呢?几番挣扎几番纠结后,我觉得,与其在那里抱怨、叹气、找借口,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去学习、研究、以尽为师之道。

    所以,近两年来,我有针对性地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刊,也在互联网APP上听名家讲书,获得了些许启迪,觉得有尊严的教育才能成就彼此。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

    一、正面管教,让情绪落荒而逃

    每一个学生都有两面性,听话与调皮一直在学生的成长中扮演着双重的角色,当学生听话的时候,教室里风平浪静,老师的心情是满满的喜悦与幸福感。可一旦学生调皮捣蛋、不配合了,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就会一股脑地涌上来一起搅和,导致我们失控地大声斥责。其结局往往是老师怒气冲冲,恨铁不成钢,而学生则一脸惊恐,甚至心生怨恨。最令人挫败的是——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没有出现。那么,如何管教才是科学的呢?

    美国“正面管教协会”创始人简·尼尔森写的《正面管教》一书,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吧,这本书虽然是站在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讲如何对孩子进行正面管教的,但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正面管教主张和善与坚定并行,主张有权威,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当学生犯错误时,很多时候他们是不自知的,所以,这时候需要的是指点迷津,而不是喝斥;当学生自知犯错时,他们同样需要有人指点迷津,需要倾诉,鼓励与信任,所以,我们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当作社会上独立的一份子,尊重、理解他们,把爱的信息传递给他们。最主要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在教育中,用控制、惩罚的手段迫使学生屈服,不一定“赢了”学生,但如果你能维护学生的尊严,通过平等地跟学生合作,却能“赢得”学生。如有一次,刘老师经过教室,听到一个同学用粗话骂老师,她装着没听见,事后才私下请那位同学到办公室,告诉他老师已经听到他说的那句话,但不想当着全班的同学来批评,这是为了尊重他。那个同学很诚恳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当事老师道了歉。事后,对刘老师也是尊敬有加。

    如果当面交流效果不好,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进行沟通。以前,我们会设一个小信箱,让学生把想说却不敢当面说的话投入小信箱,达到与老师交流的目的。现在,面对需要教育却浑身是刺的学生,我们也可以主动给他们写纸条,告诉他们明确的是非观、老师的想法和希望见到的结果,这样既能减少冲突,也能让学生心中有一个底线,长大了便不会无知无畏。

    二、正确“言值”,让赞赏落地生根

    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要正面管教,让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即使有一天有人越过雷池,也会反省自责自我救赎。在学生表现出色的时候,我们也要学会赞赏学生,让赞赏在学生的心海里落地生根,最终绽放成美丽的人生之花。

    赞赏不是打鸡血,不是灌鸡汤,要知道鸡腿鸡肉才是干货。也就是说赞赏是有技巧的,第一,不要用师长的的语气:“小明,你做得好,老师很高兴。”这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依附于大人的。而如果你能说:“今天你能帮我做好这件事,我很感激。”则能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

    第二,赞赏要避免触及学生的弱点或者是失误,比如:“你这次考的比上次好多了。”虽然你的赞美是真心的,但是会让孩子感觉很尴尬。

    第三,赞赏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比如:“我听说你每天都主动帮妈妈抹桌子,真是好样的。”这样的赞赏会让六七岁的小朋友很开心,但是对12岁的高年级学生而言,会感觉你是在嘲笑他。

    三、正本清源,让德育落到实处

    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一般有一个问题家长或一个问题家庭,这句不知源自哪里的名言不知什么时候成了很多老师的共识。是的,很多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来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哪怕这些家长或这些家庭是无心无意的,可从小的耳濡目染,却是活生生的染缸浸染过程。

    记得六年前的一天,阳在校门口哭闹着不肯进校园,只因为他奶奶没有给他买新鞋。我简单地跟他奶奶说了两句,便强行把他抱起来,抱到班级隔壁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没有了可以依赖撒泼的对象,阳很快就平静下来,跟我回到班级进行早读。课间操后,我把他找来,问他脚上的鞋子坏了吗?他摇摇头说没有。我又问他知不知道他妈妈一个人在酒店打工,却要扶养他们姐弟三人,很辛苦的?他点了点头。其实我知道,他一个六七岁的一年级小学生不一定真懂,但他既已给了我梯子,我就顺势往上爬,要求他不要再乱花钱,不要再让年迈的奶奶为难。他又点了点头,虎头虎脑地跑出去玩了。一切似乎已经过去,但不曾想,就在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忽然看到他奶奶举着一双带着标签的新鞋在后门口叫唤:“阳,过来,给你新鞋。”我愣了一下,但很快走过去,毫不犹豫地让她把鞋子带回去。我们都知道,这么毫无原则地溺爱孩子,一味地惯着,很容易导致孩子长大后任性无知,缺乏是非观。事后的一些消息真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原来,阳的爸爸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不仅不顾夫妻情分,在外面寻花问柳,也不扶养孩子。偏偏那个奶奶又偏袒儿子,所以,当孩子找母亲想要新鞋的时候,母亲恼怒地对孩子说:“去找你奶奶要去。”

    于是,才有了孙子与奶奶的哭闹大戏。

    记得《伊索寓言》里有个死刑犯在临刑前咬下了母亲的耳朵。因为小时候他想要什么,母亲都会毫不犹豫地满足他,正因为小时候养成了“偷针”的习惯,才导致他“长大偷金”被抓被判死刑的。可是,生活中却还真有这样的母亲。结束了愉快的五一小长假,回到单位上班,小张老师郁闷极了——放在抽屉里的两千多块钱不见了。打开监控,发现五一期间,有个男孩曾从那个办公室跑出来。一问,竟真的是他拿走了。问他钱呢?他说交给妈妈了。同事们都惊诧极了,想不到那个看起来老实巴交的妈妈,竟然会对8岁儿子上交的巨资欣然接受,对巨资的来源装聋作哑。

    这样的个例让我觉得,我们老师在做德育时应该有更高的站位,更多维的眼界,才能看到事实背后的真相。因为,事实不是一个孤立的真相,而是你关注到的真相与其他真相之间的关系。如上面两个案例,如果你没有关注到“不正的上梁”,你就很难真正解决“下梁歪”的问题。再讲个个例吧:

    再讲个我在樊登读书会上听到的案例:《热锅上的家庭》讲述的是16岁的大女儿经常离家出走,夜不归宿,甚至企图自杀而接受精神治疗的事。在治疗的过程中,才发现罪魁祸首是日渐疏离的夫妻关系。有人说,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所以,老师们要意识到,父母的整个人生,都会参与到教育中来。切勿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着眼于看学生成长环境中的那些变量。

    对我们老师来说,我们的学生可能只是我们班级里的百分之一,五十分之一,但对每个家庭来说,这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就是父母头顶的那一片天。所以,让我们以尊严的名义,平等地对待我们的学生,善待我们的家长。陶行知先生说过:“老师的手里掌握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掌握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所以,在这大变革的新时代,我们不但要做“教的专家”,更要做“学的专家”,让我们,以尊严的名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共同学习,加强修炼,去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输送更多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获奖征文】以尊严的名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ouq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