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中国通史》~Geschichte~历史
试探?猜忌?白帝城托孤真的充满阴谋吗?

试探?猜忌?白帝城托孤真的充满阴谋吗?

作者: 一起读三国 | 来源:发表于2023-02-24 09:58 被阅读0次

     

       

    公元222年,也就是章武二年,刚刚经历夷陵惨败的汉昭烈帝刘备来到自己的人生终点—永安,223年,刘备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召诸葛亮来到自己的永安宫交代后事。奄奄一息的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后,刘备又召来刘禅,对他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然后又做了一些人事安排,比如让李严做诸葛亮的助手等等,交代完一切后,刘备撒手人寰。

            这一段历史是载入《三国志》的,经过《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之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白帝城托孤”。多年来,人们将这作为刘备诸葛亮君臣鱼水情的典范,《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到“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不过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对白帝城托孤提出质疑,认为事情没那么简单,作为君主的刘备怎么可能“心神无贰”。有的人觉得刘备话里有话,是在试探诸葛亮;有的人觉得刘备的人事安排有玄机;也有人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校注)版本中增加的其他史料来推测刘备托孤的“不怀好意”,由此衍生出一大堆围绕“白帝城托孤”的阴谋论。这些阴谋论听起来有理有据,还有史料支持,但是如果进行深入思考细究,将史料前后对比,就会发现这些阴谋论其实都站不住脚。鄙人不才,想在史料基础上进行深入推理,对那些阴谋论进行批判,与大家共同抵制这种历史虚无主义。

            首先,人们对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提出质疑。为什么刘备在托孤时将诸葛亮与曹丕相提并论?要知道曹丕在曹操死后经过“三辞三让”逼迫汉献帝“禅让”,自己成为皇帝。有人怀疑刘备故意提到曹丕这种怀有不臣之心的人来敲打诸葛亮,暗暗警告诸葛亮不要像曹丕一样。这种怀疑其实很有问题,如果刘备需要借一个怀有不臣之心的人来敲打诸葛亮,为什么一定要提曹丕?刘备也可以提被他们称为“汉贼”的曹操。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是种种行为已经僭越礼制,如加九锡、称魏王,这些都是在为曹魏代汉做准备。刘备如果要敲打诸葛亮,可以提曹操,也可以提曹丕,但是刘备特定提到曹丕,应该是有其他的意思。我的推测是:刘备退到白帝城时,孙权“甚惧,遣使请和”,而“先主许之”。说明刘备希望自己死后蜀汉不应该继续与东吴为敌,而应该对付曹魏,曹魏是蜀汉最大的敌人,曹魏当时的皇帝恰好是曹丕,而自己要将蜀汉托付给诸葛亮,那么蜀魏的战争,其实就是诸葛亮与曹丕的较量。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更像是一种鼓励,希望他在与曹丕的较量中不要害怕他和他的魏国:你比曹丕厉害十倍,你一定可以安定国家,并且打败他,成就匡扶汉室的大业。至于曹丕早卒,这就是刘备预料不到的了。

    其次,刘备在死前不仅留下了遗言,还进行了一系列人事安排,除了托付诸葛亮之外,还对李严委以重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怀疑,认为这是刘备在使帝王之术,搞权力平衡,防着诸葛亮。之所以有这样的质疑是因为有些人选择性读史,我们去研究有争议的历史一定要全面读各种各样的史料,将这些史料进行对比分析。比如,对李严的任命后面还有一个“留镇永安”,如果赋予李严权力是为了制约诸葛亮,应该要把李严调到成都,再不济也应该让他镇守在成都附近,永安几乎是在蜀吴交界地带,如果诸葛亮真的篡位,李严根本来不及勤王,虽然他统内外军事,但是远离国家中心,诸葛亮很容易夺取其兵权。之所以让其统内外军事,还让他镇守蜀吴交界地带,其实应该是刘备对人才的一个配置,因为李严曾经镇压过几万人的叛乱,还有少数民族的军事反叛,“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音凄。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嶲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应该说李严军事能力是有的,刘备让他镇守永安就是希望在蜀魏交战时能够抵挡东吴来犯(东吴背刺是出了名的)。而且,李严也是诸葛亮的副手,诸葛亮在刘备生前就“假节”,刘备临死都没有赋予李严“假节”。

            最后,最最能够“支持”阴谋论的应该是裴松之为《三国志》引注的一段关于东晋史学家孙盛的评论:

    夫杖道扶义,体存信顺,然后能匡主济功,终定大业。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而二三其节,可以摧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备之命亮,乱孰甚焉!世或有谓备欲以固委付之诚,且以一蜀人之志。君子曰,不然。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是以古之顾命,必贻话言。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情,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很多人抓住了这句话“苟所寄忠贤,则不须若斯之诲”以及“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说刘备如果信得过诸葛亮,就不应该说这种话,刘备说这种话就是信不过诸葛亮。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还是没有全面理解这段话,而是选择性读史。如果说“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可以证明刘备猜忌诸葛亮,那么后面这句话“如非其人,不宜启篡逆之涂”如何证明刘备猜忌诸葛亮?如果诸葛亮不是忠诚的人,那么刘备的“君可自取”就会给他篡位的机会。我想,孙盛这句话的意思是刘备“君可自取”这句话不应该说,联系前面,孙盛做了两种假设:如果诸葛亮忠诚,没必要说这种话,如果诸葛亮不忠诚,这种话就会带来危害。最后得出结论:这种话根本没必要说,说了就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孙盛后面的话也表明了他的意思“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情,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还好刘禅没有很强的猜忌之心,不然君臣二人关心就会破裂,所以这句话真的很危险,很有可能会坏事。因此看出,孙盛一直在客观批判刘备这种话的危害性,批判刘备不应该说这种话,而不是批评刘备说这种话的目的是什么,孙盛说“乱孰甚焉”是基于刘备说“君可自取”这种话的坏的结果,而不是这种话背后的不怀好意的目的,好心办坏事的例子是很多的。

            不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想信白帝城托孤是刘备真情实意希望诸葛亮能够留下来帮助他的蜀汉,或许人们根据以往的权力逻辑总是怀疑其中的阴谋,要是其他帝王,这种怀疑不无道理,但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是比较特殊的,有机会,我会为大家分别讲述我眼中的刘备和诸葛亮。当然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些人或许有更充分的证据证明白帝城托孤有阴谋,那我们可以在评论区一起讨论讨论,我的名称就是一起说三国,我认为三国历史应该讨论,不应该你说我听,或者强制你相信我的观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试探?猜忌?白帝城托孤真的充满阴谋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qx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