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堪称词评经典中的经典,其中有关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三种境界的论述更是广为流传。在词的品鉴上,首次提出“境界说”的静安先生,推崇“简”与“真”的写词之道,而它又何尝不是为文与做人之道呢?
《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出生于浙江杭州府海宁的书香世家。他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最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代表作品还有《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古史新证》等。
《人间词话》通过点评各家词人的名句代表,对词的风格、境界做出了专业的分析与品鉴,对我们理解词的意境之美带来莫大帮助。傅雷在提及《人间词话》时说,领略它的深度需要一定量的词的积累。作为还未入门的唐宋词爱好者,就从为文与做人两方面,谈谈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
词评中包含的为文、做人之道——读《人间词话》一、写文章也需讲究境界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全书开篇第一句,静安先生就明确了“境界”是品评词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张炎在《词源》中讲到词的境界,提到了雅正、清空、意趣高远。好词如此,好的文章同样讲究遣词造句与立意高远。
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书中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即写真景物、真挚感情。文学创作离不开虚构,但情节与人物要能打动人,引起共鸣,离不开真实的七情六欲。
另外,词的“隔”与“不隔”,也同样适用于写文章。比如“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读来如在眼前便是不隔。要做到不隔,需减少不必要的用典与隐喻,避免为用典故而用,更忌故弄玄虚。
二、至简与率真的为人之道
“词人者,不失之赤子之心者也。”“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写出深入人心的作品,需要赤子之心,远离矫揉造作。为人处世亦当如此。
我有幸聆听过古琴大家姚公白先生的讲座“古琴音乐的声韵之美”。当老先生的琴声响起,数百人的会场里,寂静无声。先生以他高超的琴技展示了古琴音乐的“虚静、清丽、恬淡、深远”。更令人折服的是他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谦谦君子之风,让人心向往之。先生强调,琴声出自双手,却发自内心,演奏古琴,手上功夫固然重要,更为根本的是丰富的文化积淀与宁静淡然的内心世界。
词评中包含的为文、做人之道——读《人间词话》三、对待学问的态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这段文字可谓《人间词话》里最有名的了,对三种境界的理解与诠释,多不可数。在我看来,静安先生本人的身体历行,便是最好的诠释。不到三十岁便完成《人间词话》的先生,在哲学、史学上也颇有建树。那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度,必然蕴含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毅然,“衣带渐宽”的艰辛和“蓦然回首”的欣喜。
1927年6月2日静安先生自沉昆明湖,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言。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崩塌而失落痛苦的先生,选择以死捍卫自己的文化理想。让我们在读《人间词话》之余,深深思索为文、做人当如何取舍。
19阅读
搜索
人间词话精选20句
周汝昌讲解红楼梦全集
王国维诗词50首
人间词话摘抄与赏析
做学问的三重境界
王国维的经典名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