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青春健康&养生
如何理解和认识“自我”

如何理解和认识“自我”

作者: 周卫英 | 来源:发表于2018-08-12 09:29 被阅读176次
如何理解和认识“自我”

一.“自我”作为汉语词汇,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自我也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自我也形容相偶;相依。自,犹相。

①基本解释

1. [self;oneself]强调独立自我主体存在的自觉性,即本我的意识能动性;“自我”(“自”来自;“我”内心深处;来自我内心深处的感受,称:自我感受的表达。自己与自己的心灵的对话感想(自我醒悟)。

2. [ego]与现实有关的个性的意识部分

3. 通俗来讲:就是自己的个性、喜好、观点。

②引证解释

1. 指自己反思后纯净公正的内心世界。

清谭嗣同《怪石歌》:“自我钦之若危岫,浊酒以酹歌以侑。”

瞿秋白《赤都心史》三三:“有人既发展自我的个性,又能排除一切妨碍他的主观的困难而进取,屈伸自如,从容自在。”

2. 谓自己对自己。

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这种教育工作是人民内部的自我教育工作,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的基本方法。”

3. 自己肯定自己。

《文选·陆机序》:“夫我之自我,智士犹婴其累,物之相物,昆虫皆有此情。” 吕延济注自我谓自说己是,相物谓物皆相轻。”

4. 相偶;相依。自,犹相。

宋苏轼《戏书乐天身心问答后》诗:“ 渊明 形神自我, 乐天身心相物。”

③“自高”、“自大”、“自夸”、“自傲”与“自我”表达的词义、概念、意思不同,不能等同使用。“自我”是褒义词,不是中性词,“自我”通常形容好的事物和表达好的概念时使用,如“自我醒悟”、“自我反思”。

二.“自我”作为心理学词汇,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在我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就是自我意识。这里所说自己的一切指我们的躯体,我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

自我意识一直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古老的热门的话题,心理学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

在古代,哲学家们还不能把人的“自我”与意识活动区分开来,如柏拉图认为“灵魂”既控制人的形体活动,是人的意识,又控制着灵魂自身,是人的“自我”。

真正心理学意义上的自我概念研究是从詹姆斯开始的,他把“自我”从意识活动中区分开来,将“自我”概念引入了心理学。

自詹姆斯1890年把自我概念引入心理学至今,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曾几度兴衰。在行为主义出现之前,心理学对自我概念的研究兴趣浓厚,但随着行为主义的兴起,自我概念的研究逐渐被忽视。后来人本主义出现,特别是罗杰斯,对自我概念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0世纪80年代后,认知学派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也很重视。自我概念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对其研究、应用得到普及。在研究自我概念时,由于认识、方法、人性观及研究取向上的差异,不同学派的心理学者有不同的认识。

综观自我概念的心理学研究,个体既可以以主体我(即英语中的I)的身份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此时的我处于观察地位,又可以以客体我(即英语中的Me)的身份被认识、被改造,此时的我处于被观察地位。

可见,每个人都是主体我(主我)和客体我(客我)的统一体。当个体把自己及其与外界事物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时,这就涉及到对自我意识这个概念和结构的探讨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地说,自我意识就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对自身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就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

认识自己的一切,大致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①是个体对自身生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体重、身高、身材、容貌等体像和性别方面的认识,以及对身体的痛苦、饥饿、疲倦等感觉。

②是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的能力、知识、情绪、气质、性格、理想、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

③是对自己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对自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和评价。

自我意识的出现,不是意识对象或意识内容的简单转移,而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的一个全新的阶段,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之一。它不仅使人们能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而且能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因此,心理学界把自我意识归入个性的调节系统,作为个性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个性自我完善的心理基础。

三.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詹姆斯(William James, 1842-1910),美国心理学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的先驱。他是自我概念的创始人,在其著作《心理学原理》、《彻底的经验主义》中,对“自我”概念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詹姆斯认为“自我是个体所拥有的身体、特质、能力、抱负、家庭、工作、财产、朋友等的总和”,把自我分为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

“经验自我”(the empirical self)指人们可能经验到的一种对象,即与世界的其他对象共存的存在物。詹姆斯认为:“每个人的经验自我,就是他试图用‘我’(me)来称呼的一切”。

詹姆斯认为“我”与“我的”很难区分。他反对将“从属于我的”东西与“真正的我”区别开,自我与世界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我的身体、服饰、妻子儿女及财产都是自我本身的各种关系,参与了自我的构成。

经验自我又分为物质自我(material self)、社会自我(social self)和精神自我(spiritual self)三种成分。社会自我高于物质自我,精神自我又高于社会自我。

詹姆斯认为物质自我的核心部分是身体,因为人一生中总是通过身体与周围的事物发生关系,并依据身体提出各种需求。

社会自我指一个人“从同伴那得到的承认”,即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最特殊的社会自我是他的恋人的态度。

精神自我就它属于“经验的自我”而言,意味着一个人内心的或主观的存在。具体地说,指他的心理能力或性情。

“纯粹自我”指一个人知晓一切东西,包括自我的那些东西,所以又称为能动自我或主动自我。

詹姆斯在论述纯粹自我时,是以“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理论为依据的。个人同一性就是“现在的自我与它想起的那些过去的自我相同”。纯粹自我是由不断更迭和传递其内容的当下思想所构成。

詹姆斯把作为对象的个人称为经验自我(me),把当下思想看成是纯粹自我(I)。他认为纯粹自我接受不同的感觉并影响感觉所唤起的动作;它是兴奋的中心,接受不同情绪的震荡;它是努力和意志的来源,意志似乎从此发出命令。

四.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中阐述了他的自我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五.罗杰斯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最初,罗杰斯也不重视自我概念,但他在临床上发现他的患者倾向于用自我来叙述,所以才重视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现象场中与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

罗杰斯继承了詹姆斯的观点,认为自我包括主格我(I)和宾格我(me)两个方面。

他认为宾格我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意识的本体,它是通过接受别人(社会)对自我的有意识的态度系统而形成的;主格我是自我的动力部分,是自我活动的过程,虽然它在宾格我的框架范围内活动,但它具有面向未来的特征,使人可能超出现有的宾格我的框架,使人的行为具有自由意志性、创造性和新异性。

罗杰斯还根据临床实践,提出了与现实自我(real self)相对应的理想自我(ideal self)。

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

而现实自我包括对己存在的感知、对自己意识流的意识。通过对自己体验的无偏见的反映及时对自我的客观观察和评价,个人可以认识现实自我。

罗杰斯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和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只是现实自我。他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是导致神经症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罗杰斯认为自我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以及意识和潜意识方面都重要。他既强调自我一致性的需要又强调正面关注自我的需要。

六.米德的“客我”和“主我”

米德(G.H.Mend)把自己的心理学体系称为“社会行为主义”。他指出:自我是一种社会实体,自我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存在,个体的自我只有通过社会及其中不断进行的互动过程才能产生和存在。

他把自我分为“客我”(me)和“主我”(I)。这两者共同构成整体的自我。这种整体统一的共同归属是社会,因为从实质上说,自我就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借助于这两个可以区分的方面而不断进行下去。

作为客体的自我,是客我。客我是一个人自己采取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客我是内化了的共同体的态度,是“概化了的他人”和团体规范的总和,是从他人的立场上评价和预测自我的反思方面。

客我是作为自己审视和评价对象的自我,是组织化的他人的态度,是社会价值观的影射,因而是确定化的和制度化的。

与客我相对的是主我,它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它以主体姿态出现。

主我是个体在社会情境中对照自己的行为举止所做出的行动,它只有在个体完成了某种活动之后,才进入它的经验,因而,主我是不确定的。

主我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它不断地对他人、对群体、对自然环境做出反应,调整自己。

作为社会实体的自我其产生依赖于三个条件:语言一有意义的符号、玩耍、游戏。个体自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和概化他人阶段。

七.埃里克森的自我意识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他认为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

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或称矛盾、冲突。对危机的积极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各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八.自我意识的特性

自我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系统,它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

①是意识性。意识性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有着清晰、明确的理解和自觉的态度,而不是无意识或潜意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一切主观能动的反映。

②是社会性。自我意识是个体长期社会化的产物。这不仅因为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而且因为它的主要内容是个体社会属性的反映。对自我本质的意识,不是意识到个体的生理特性,而是意识到个体的社会特性,意识到个体的社会角色,意识到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自我意识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

③是能动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个体能根据社会或他人的评价、态度和自己实践所反馈的信息来形成自我意识,而且还能根据自我意识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④是同一性。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意识一般需要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青年中后期才能形成比较稳定、成熟的自我意识。

虽然这种自我意识有可能因个体实践的成败和他人的评价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但到青年期以后,个体会对自己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保持同一性。正因为自我意识的同一性,才会使个体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心理面貌,从而使自己与其他人的个性区别开来。

九.自我意识的功能

个体的自我意识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息息相关。自我意识在个体成长和发展中具有导向、激励、自我控制、内省调节等功能。

①是导向激励功能。目标是人才发展的导航机制。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制定明确的目标,只有如此才会调动自身的潜能,激发强大的动力。

人通过正确的自我认识,确立较为合理的“理想自我”,就为个人将来的发展确定了目标,对个人的认知、情感、意志、行动会产生很大影响,是个体活动的动力。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在从事一项活动之前,活动的目的和结果就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了,并依此做出计划,指导自己的活动,从而激发起强大的动力,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

②是自我控制功能。一个人如果有了发展目标而不付之于行动,其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

个体要想将来有所建树,首先要有科学的目标,同时还要有自立、自主、自信、自制的意识,并对自己偏离目标的情感和行动,加以调节和控制。

在通往成功的大道上,很多人与成功失之交臂,并不是因为缺乏机会和才华,而是因为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发挥能动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它是目标的保护神,是成功的卫士,是自我意识的一项很重要的功能。缺乏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的人,是一个盲动、情绪化的人,缺乏恒心与毅力的人,终将一事无成。

③是内省调节功能。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不仅能够确立符合个体的“理想自我”,而且能够通过自我控制来实现预期目标。

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理想自我”的实现常常会遇到各种障碍,致使个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

这时,自我意识就会对自己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进行反省,找到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并重新调整认识,形成新的“理想自我”,使其与“现实自我”趋于统一。

内省和调节就是个体成长中所进行的自我监督和自我教育,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成为自我实现的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自我意识,随时对自我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加以反省和调节。

相关文章

  • 如何理解和认识“自我”

    一.“自我”作为汉语词汇,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主要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

  • #30天专注橙长计划#+自我的正确打开方式

    课程内容: 自我的5个层次:基因人格;价值观;信念‘技能’状态‘资源 自我是如何形成的? 我的认识和理解 往往人们...

  • 正确地认识自我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一个人需要正确地认识自我,看到自我的优点,否则就会产生...

  • 【金钥匙】感官敏感期

    感官是孩子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构成自我世界的重要通道。 感官敏感期决定孩子如何认知世界。很多研究表明孩...

  • 对自我和本我的理解认识

    上次谈到人睡觉时的状态,说到人的先天神灵和后天意识对身体的影响。随后我又细想的一下二者的和与不同,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 如何理解和认识刚需

    “刚需”是由价值观所决定的,而价值观可以由自己决定。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

  • 真正的自信,必须基于对于自己充分认知和理解的基础上。2022-0

    把目光从外在移到内在,更多的去关注自我。 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能理解,如何去关注自我。 自我能力边界依旧不够清晰。...

  • 走出自我认知的局限

    理解决定了你的体验和感受,如何理解这个世界,如何理解自我,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关系,这些基本就决定了你做作为人...

  • 如何自信

    把目光从外在移到内在,更多的去关注自我。每一个字都认识,却不能理解,如何去关注自我。自我能力边界依旧不够清晰。所以...

  •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对自己的个性或性格的认识”。 它是一个人如何有意识地了解和理解自己的性格、感情、动机和欲望。研究表明,...

网友评论

  • 一苇渡洋:哥,我发现你写作模式,很多照搬百科呀
    周卫英:@一苇渡洋 你说的很对。因为天天写作,老写自己的思考,感觉重复单调,就经常换方式,查资料,引用别人的文章,希望对文友们有一点点帮助。
    我生活内容简单,思考都是些枯燥的内容。所以经常收集一些文献资料,使简书内容丰富些。整合也是创造。
  • 潇清妩玉:瑜伽培养自觉性,把自己的思想当成看电视,行为也当成看电视,不要带有任何的情绪,这样也应该是修炼自我吧?
    周卫英:@潇清妩毓 瑜伽是身心灵修炼的非常好的方式。
  • 娟娟新月:👍👍👍
    周卫英:@娟娟新月 🙏🙏🙏
  • 一点蜜:👏👏👏
    周卫英:@一点蜜 🙏🙏🙏
  • 悦读心者:哲学问题,越思考越有意思……
    悦读心者:@周卫英 傻傻分不清楚了,哈哈
    周卫英:@悦读心者 今天文章的内容属于心理学,不是哲学。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和认识“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ts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