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阅读原文】
一阶段,片段五。来自《自控力》 自发式反馈:醍醐灌顶 P196
如果足够幸运的话,我们偶尔会因为某件事或者某个人而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某些缺点。这种情况并不会经常发生,但它一旦发生,我们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而且应该感激对方。
心理学家发明了各种各样的图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其中一个就是被称为“乔哈里之窗”的4格窗口。它根据我们以及周围的人所占有的信息范围把我们的自我意识分为4个部分。
真正有趣的是那些对方知道但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一旦我们得到这些信息,便是“通往大马士革之路”(Road to Damascus,《圣经》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不信基督的人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遇到了基督,人生从此发生了改变。译者注)的时刻,巨大的变化即将产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会突然因为别人向我们透露的信息而产生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这些时刻很少出现但却都是弥足珍贵的。它们很可能会在不经意间伤害我们(真相往往都会让人受到伤害)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
只要我们能停下来,注意聆听,仔细考虑一下周围其他人的看法,我们就可以更好地认清自己。我们可以把理想中的自己跟我们向这个世界所展现的形象进行一番对比,然后就可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缩短我们的价值观和真实行为之间的差距。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有人说,人类嘴长在前面,耳朵长在后面,造就了我们更喜欢表达自己,而不是倾听他人。
因为这样的特性,我们往往会更关注于乔哈里窗的开放区和私蔽区。更多的表达让我们把私蔽区打开到开放区,更少的倾听和观察,让我们越来越看不清自己的盲区,从而进入一个瓶颈期,无法进行一个质的突破。
比如这本书提到的那些看似曾经帮助过我们成功,却是隐藏的可怕魔鬼习惯,以为是成功路上的助推剂,但是不小心就变成了拦路虎。比如求胜欲望强,它让我们在工作中激情满满,但是事事都要争强好胜恐怕又会得不偿失。
如何才能发现自己的这些魔鬼习惯呢?只需静下心来观察其他人的反馈。即便是我们便签二中的“邀请式”反馈做得再好,也会有一些人不愿意主动说出自己的意见。
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自觉的行为反馈,往往会显示出他人的真实想法。比如一些不经意的回复:这个问题你说过好几遍;比如一些肢体语言:你发言的时候他总是不与你有眼神交流等等。这些类型的反馈都要通过自己的敏锐观察得来。
【A】拆为己用
戴夫.巴里曾经说过:无论人的差距有多大,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打心里认为自己比普通人强,这种自认为比普通人强的现象,我们称之为自我服务偏差。
当我们在大脑加工自己和自我相关的信息时,经常会出现与事实差距较大的偏差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自己做得比别人好。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偏差,很大的一个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维护和提高自尊的需求,所以我们会倾向于美化自己。自我服务偏差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虚假普遍性,我们会高估或低估别人会跟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当我们喜欢某一种事物时,我们可能认为别人也会喜欢他,当我们不喜欢某一种事物时,我们会认为别人也讨厌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曾经有一个调查问卷,让伦敦的司机去评估自己的驾驶水平,大部分都觉得自己的水平比其他人要好。
自我服务偏差往往造成了我们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和自己所起到的作用。但是反过来,我们通常会比较客观的评价他人,利用这种心理学现象,从他人那获得的评价和反馈更能让我们认清自己。
在职业生涯规划当中,有一个探索自我的方法,就是请你周围的十个朋友,对你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看看朋友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总结他们的共性,你就能够发现自己的才干和优势。我曾经就用这样的方法,去采访了身边的十个朋友,通过他们眼中的自己,我收集了一些共性:我的优点有,适应性强,面对问题的时候处理比较灵活,比较能坚持,具有亲和力;但是我的缺点也很明显,情绪化比较严重,喜怒哀乐随时都表现在脸上,不太懂得拒绝,有的时候显得有点固执。在收集了这些信息之后,我开始学习情绪管理,经过系统的研究,觉得自己在情绪察觉方面有所提高,在出现情绪的时候,我能够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变化,这种察觉就为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打好了基础。正是这种从别人那里收集到的信息,拓宽了自己对自己的理解,也知道自己的短板究竟在什么地方。
所以在我们探索自我,他人的意见是必不可少的。多观察周围人的反应,听一听亲朋好友的眼中的自己,你会发现自己的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也能更快的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