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童言(二)

作者: 牛牛红红 | 来源:发表于2023-09-12 15:02 被阅读0次

            牛  牛  童  言

              顾        冰

                (二)

            (5)、我们乡下,称东西一般都用杆秤,也叫钩称,这秤秤杆粗,秤砣也大,它主要是称重的,或体积比较大的东西,使用方法是用扁担从秤杆头上的绳圈里穿过,二人抬起扁担,然后一人在秤杆上滑动秤砣,确定东西的份量。此外,还有一种盘秤,秤杆头上有三根细绳,长约尺许,拴一个铁皮圆盘,这种秤一般只能称较轻的东西,零碎的东西。一次,我随母亲去街上药店,看到一种小巧别致的秤。那秤的秤杆细如竹筷,是象牙做成的,秤盘还没有巴掌大。店伙计称重时,拇指和食指捏着秤绳,其余三指自然张开,那手形很是好看。听大人说,这秤叫戥子,最多只能称一两重,最少可称一分一厘一毫。长大后,我又知道还有磅称和天平秤等量具。角落村有一句土语,给人一粒芥菜籽也要用戥子称,是形容人的小气。而从小,母亲就常对我说,对人要多用杆秤,斤儿八两大可忽略不计,而不要用戥子,锱铢必较。等长大了,我渐渐明白,吃点亏,没啥大不了,它不但是人的情商,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会给人带来朋友、好运,和想不到的机缘,而那些斤斤计较,爱占便宜的自认为精明的人,往往会遭人鄙夷,最终也得不到便宜。

            (6)、角落村绿树环抱,翠竹掩映,犹如世外桃源。一年,狰狞的台风肆虐,狂风咆哮,暴雨如注,台风过后,大地一片狼藉,许多粗大的树木,被连根拔起,农田一片汪洋,一幢幢农舍,屋顶掀掉了,山墙吹倒了。然而,那细细长长的竹子,却依然高耸挺拔,不歪不倒,不折不弯。我甚觉奇怪,难道竹子是钢筋铁骨?带着这个疑问,我问了谈老师。谈老师说,俗话说树大根深,但树大也招风,这次台风刮倒的树,是它们的根还不够深,不够牢。而竹子为什么不畏狂风暴雨,傲然挺立,是因为它们的根深深地扎入地下,你可知道,竹子的根一是扎得很深,即使遇到坚硬的石头,它也能穿石而过,二是伸得很远,竹根能绵延好几里广,你想,竹子有如此强大的根系,紧紧地和土地捆缚在一起,大风能奈它何?我懂了,竹子没有被台风刮倒,是因为竹子有牢固的根底,而打好基础,有一个好的脚力,对人的立足和远行,是何等重要。

          (7)、村上有二口井,一口在村东,一口在村西,古井已有年代,周身刻着岁月的苍桑,井栏由汉白玉石雕琢而成,井口已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凹痕。井水一年四季水源充盈,清澈见底。那是女人们常去的地方,她们在那里淘米洗菜,洗濯衣裳,因而,时时传出有节奏的捶衣声,和毫无顾忌的笑骂声。

            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东村井的人逐队成群,西村的井却空无一人。原因是东村井水甜,西村井水苦。俗话说,再好的庄稼,也经不住一群蝗虫,久而久之,东村的井便慢慢枯竭了,填埋了,被人们遗忘了。

            上学后,我读到鲁迅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一一他们是中国的脊粱。我想,水井如人,那口甜井不就是脊梁吗?从那时,我就在心里默默想,我要做一个甜井这样的人,哪怕是哪一天我耗尽了全部的能量,被世间所淡忘,也无怨无悔。

            (8)、村东石桥下,有一棵榆钱树,树干粗壮笔直,俨然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春天,枝干上长出了一串串嫩绿色的榆钱,像极了古时的铜钱。每年这时候,我们就用长长的竹竿,将榆钱钩下来,在那个困难的年代,榆钱做成的糰子,是我们小孩争抢的食物。

            人喜欢榆树,绿藤也喜欢它。谁也没有注意,一根绿藤偷偷地依偎着它,攀附着它,最后爬上了树梢。如果不是靠着榆树,这绿藤绝不能爬得那么高。可是,想不到,一场狂风把榆树刮倒了,绿藤也遭了殃,枯死了。

            此后,我常常想起它。我想,人生道路上,少不了人的帮扶,就如同那株藤蔓,它的攀升离不开榆树,但是,又不能完全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的身上,更不能低眉俯首,攀炎附热,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一旦山穷水尽,就会像那株藤蔓一样,凡事只有靠自己,才能永远不倒。

            (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古语,大家都知道,它说的是,李白小时候没有耐心,不用功学习,一次走到河边,看到一个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棒,很是不解,便问老婆婆这是干啥。老婆婆说是磨针。李白更感惘惑,这铁棒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婆婆回答,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记得谈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却不信。我说,这老婆婆不是傻吗,一是把铁棒磨一根针,多浪费材料,二是不值得,有这功夫,不如去干其它的活,那挣的钱,或是把铁棒卖了钱,能买多少针?谈老师一时难住了。

            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我碰到不少类似这样的故事和说教,我们总以为是颠扑不破的,实则是虚假的。虚假的故事欺骗了小孩,也造就了虚假的人,虚假的社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牛牛童言(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pxu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