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这东西,只要能够一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才能的祸害。 _____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科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甘油炸药,本想把此项发明用于造福人类,却被利用于战争。愧疚中,他把毕生的积蓄—-980万美元拿出来,在1892年设立了诺贝尔奖,专门用来奖励那些对人类和平、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98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庞大的数字,诺贝尔委托在挪威的皇家银行操作。
到1953年清盘时,剩下330万元,只够维持十年。在有心人的建议下,这笔钱交给著名的富兰克林投资理财公司,由投资理财师坦伯顿操作,选择了一支基金(全称:富兰克林——坦伯顿——成长基金)。经过40年的投资运作,从1953年的380万元,发展到1993年,不但维持了诺贝尔奖的正常开支,还结余2.7亿。投资理财的观念使一个奖项活了下来。
我们没有诺贝尔那样巨额的资产,就更要把身边有限的钱省出一些来用作投资理财,单一储蓄等于坐吃山空。

那么,为什么诺贝尔奖金永远都发不完呢?其实,和所有投资一样,并不是一帆风顺,它也经历了一个坎坷曲折再健康发展的过程。
1、诺贝尔奖发放的前60年里,基金一直在贬值
诺贝尔基金会成立于1896年,最初由诺贝尔捐献的的3100万克朗(即980万美元)组成。诺贝尔在遗嘱中明确说明需将自己的财产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因而基金会成立初期,基金会投资策略相当保守,将该笔资金完全投资与银行存款和公债上,避免任何有风险的投资。
然而,由于银行存款和公债投资收益的有限性,诺贝尔基金随着每年奖金的发放和基金会运作的开销,加之赋税较重,经营状况很不理想,一度面临经营不下去的风险。
50多年后,诺贝尔基金的资产已经流失了将近60%,到了1953年基金会的资产只剩下300多万美元,加上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当时的300万美元只相当于1896年的30万美元,原定的奖金数额日益减少,基金似乎面临着破产的风险。

2、基金会转变投资方式,增值近92倍
1953年,由于诺贝尔基金会运营的不顺利,瑞典政府开始允许基金会独立进行投资,可以将资金投放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
此后,诺贝尔基金会投资收益开始逐渐好转,1968年,瑞典银行捐出大量资金给基金会,进一步促进了诺贝尔基金会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进入了资本市场发展的黄金时期,此间,全球股市增长迅速,不动产也不断增长,诺贝尔基金会的资产持续增值,其经济状况已经大为改观。
1990年初,诺贝尔基金会在瑞典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将持有的“招募人”公司股票全部出售,大大赚了一笔。
2000年1月1日,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像过去那样,奖金只能来自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它也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例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从2001年开始,诺奖金额已经上涨到1000万克朗,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截止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总资产高达28.6亿克朗,已经是设立之初的92倍了。

3、投资有风险,基金会单项奖金于2012年下调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诺贝尔奖基金产生了很大冲击。根据诺贝尔基金会2011年年报显示,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基金会股票投资当年亏损了1900度万克朗。因此,从2012年开始,诺贝尔单项奖金金额降低了20%,由原来的1000万克朗降低到800万克朗。
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商业之上和浮夸盛行的文化中,诺贝尔奖在遵循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原则下,将成就大小作为唯一的评选标准,且不论“完美无瑕,不受任何偏见玷污”的现实可能行,诺贝尔奖在激励科学进步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为诺贝尔的遗嘱中文译文:
“我,签名人艾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经过郑重的考虑后特此宣布,下文是关于处理我死后所留下的财产的遗嘱:
在此我要求遗嘱执行人以如下方式处置我可以兑现的剩余财产:将上述财产兑换成现金,然后进行安全可靠的投资;以这份资金成立一个基金会,将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在前一年中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将此利息划分为五等份,分配如下:
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
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
一份奖给在医学和生理学界有最重大的发现的人;
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
最后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
……
对于获奖候选人的国籍不予任何考虑,也就是说,不管他或她是不是斯堪的纳维亚人,谁最符合条件谁就应该获得奖金,我在此声明,这样授予奖金是我的迫切愿望……”

为什么诺贝尔奖金能起死回生?源于投资理念的转变。
金融学上有一个简便的复利估算方法叫做“72法则”。用72除以回报率可以估出本金倍增或减半所需的时间,反映出的是复利的结果。
举例来说,假设最初投资金额为100万元,年利率10%,那么是本金增长到200万元需要得7.2(72÷10 = 7.2)年的时间。爱因斯坦曾说过“复利的威力比原子弹还可怕”。

带给我们的思考:人生也有复利
复利只是一个中性词,使用的目的不同,产生的结局是大不同。每天,差之毫厘,结果是,谬之千里。
例如,健康养生,二十岁时看上去人人身体都差不多,但为什么最后有人活到70岁,而有人却活到90岁呢?就是每天一点小努力,一点小坚持,比如早睡半小时,少用一根烟、多笑一次、多锻炼20分钟……一直坚持,寿命自然会多二十年。
例如,学业事业,十年寒窗所回报的不仅仅是考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且会是更多:好的工作,待遇,认识更高层次的人,接触更高的工作层面。而这些又会给你更体面的生活和更宽广的见识,这是良性循环。而当初把时间荒废在吃喝玩乐中的人,可能(不能说绝对)的结果是为糊口而忙,已经已无暇顾及自身的进步和长远规划,追不上前进的脚步了。这就是恶性循环。

------------------------------------------
【姑苏老三】斜杠创业家代表之一,独立自媒体人/财富经纪人/互联网创业者/新媒体专栏作者,愿与你一起成长、一起修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