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王道”与“霸道”

作者: 雨鸣轩主 | 来源:发表于2017-09-18 13:21 被阅读214次
作者近照,摄于2017年9月。

轩主近日正在阅读日本讲谈社所出《中国的历史》系列丛书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二战名将蒙哥马利元帅访华,毛主席他老人家亲自接见。蒙氏问道,“主席能取得这样伟大成就,跟您博览群书是分不开的吧!”主席笑道,“其实我只是善于从历史中吸收经验、汲取教训罢了!”

毛主席他老人家好像还说过有句话,“路线是‘王道’,纪律是‘霸道’。”今天就让我们回望千年,稍加领略宋朝的“王道”和“霸道”,并试着从中能有所借鉴吧!(按:这正是当下所倡“历史思维”。)

宋朝前面的“唐末五代”是个什么时代?轩主将其形象总结为:儿子杀老子,臣子杀天子,戏子杀主子!比如亲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又比如那个原名朱温、后被唐朝皇帝赐名朱全忠以示忠于唐朝、篡位后改名朱晃的臣子杀了唐昭宗,灭亡唐朝;再比如戏子杀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死得最窝囊。

李存勖这位武功非常、且不存在“稍逊风骚”问题的君王,从二十三岁到三十八岁,打江山用了十五年;从三十八岁到四十一岁,丢江山用了三年。为毛主席所瞩目的一位文武双全的古代帝王,原本可以入选《沁园春雪》,却生生把自己江山折腾在戏子之手。真可谓“no zuo,no die”!

正如欧阳修《伶官传序》所言,“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而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终归一句话,“王道”不彰,“霸道”不严,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纲常扫地,礼崩乐坏!

陈桥驿兵变之夜,未来的宋太祖赵匡胤与兵变将士约定:第一,不能伤害后周皇帝及宗室成员;第二,不能在首都开封烧杀淫掠。公元960年,这个武将用别开生面的方式宣告唐末以来“欲做奴隶而不可得”时代的结束,同时也宣告一个全新王朝的诞生!

按:近日观看电视剧《大宋王朝赵匡胤》,从柴荣驾崩、筹备篡位、陈桥兵变这一系列过程,看到了赵匡胤仁慈、厚道、忠诚外表下冷酷、权谋、野心的那一面。但是,柴荣死后,主少国疑,意欲取而代之者大有人在。即使赵氏不动手,其他比赵氏能力差的远之人早晚会动手,难免生灵涂炭,再度兵荒马乱。与其这样,那就当仁不让,坐上头把交椅,顺应历史潮流!(按:赵氏处境,跟曹操有点儿类似。)因此,对于历史风云人物,尤其是那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宜从小情小爱小仁小义的角度去评价。正如该剧主题歌唱的那样,“拖欠了多少龙湖英雄债,辜负了几多风月儿女情。一腔忠贞荐天下,抚平四海慰苍生!”

有一个“二杆子”治国理论:抓牢枪杆子,握紧笔杆子!下面就让我们看看这个全新王朝是如何重塑“王道”与“霸道”、如何践行“二杆子”理论来治国安邦的。

先看看宋朝是如何重塑“霸道”、牢抓“枪杆子”的!北宋政权吸取唐朝藩镇割据导致灭亡的教训,并警惕“陈桥兵变”的眼前案例,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武将兵权,通过文官调兵、壮大禁军等举措,从而实现削弱地方、壮大中央、强干弱枝的功效。(按:当然,凡事有利则有弊,这也造成了整个宋朝军力不振、御外无力。但相对而言,正面作用远大于负面作用。)有宋三百多年历史,朝廷时时刻刻都没有放松“枪杆子”。如果不是遇到横扫欧亚大陆、战斗力“逆天”的蒙古铁骑,宋朝维持更久亦未可知。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岳飞和秦桧。关于这桩公案,近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站在历史现场的角度,提出有别于正史的看法。古代国人尤其是那些相当有发言权、“站着说话不腰疼”、沽名钓誉的清流,每每视主战为爱国、为忠臣,视主和为卖国、为奸臣。却不知道和比战难,“和平未到根本绝望时期,绝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绝不轻言牺牲!”

一方面宋、金军力悬殊,单靠岳飞也不太可能收复失地、迎回二帝。况且,即使迎回徽、钦二帝,高宗赵构如何处置,这个问题更加棘手,搞不好就会宫廷政变、酿成大乱。几百年后的明英宗、明代宗兄弟俩就是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岳家军”喊恁响,置朝廷于何地?别到最后,失地不一定收复,倒酿成了新的藩镇割据,尾大不掉,对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威胁更大。高宗意识到这点儿,所以才连发十二道金牌,要求岳飞退兵交权。别的将领如韩世忠等人早早交权,当个“富家翁”,只有岳飞碍到最后。

我们不能说岳飞就一定有私心,高宗就一定没私心,但为了维持符合古代中国国情的中央集权体制起见,高宗最后授意秦桧杀掉岳飞,也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只能说君臣的着眼点、出发点不同,才导致了这出“精忠报国”的悲剧。

高宗能够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草创南宋王朝,统治三十五年、又当二十五年太上皇,没有相当高的政治手腕和政治智慧,那可能吗?秦桧促成和局、痛杀岳飞,代君受“过”,担当历史骂名,又为宋朝维持一百多年偏安局面,客观上避免了战火纷飞、生灵涂炭,从某种程度上讲,也并非一无是处。

说到这儿,又不得不提到北宋初年的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和宰相寇准内心都主张议和,但碍于道德风险,只好做做样子,御驾亲征,但最终还是选择和议收场。如果像主战派那样死磕到底或是迁都南方,中国的历史可真要彻底改写。偌大国家,一年赔个几十万布匹与战火纷飞甚至身死国灭,哪个更划算?(按:当然,反过来讲,北宋、南宋正是因为不自量力、头脑发热,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妄图对辽、对金趁火打劫,才加速甚至是造成分别被金、被蒙古所灭。)

除了以上所言,宋朝重塑“霸道”之举还有很多,比如宋太祖赵匡胤改变宰相“坐而论道”的惯例,削弱相权,强化皇权。赵氏此举有个大背景,就是五代时期相权太重,甚至风头盖过皇权。在此,就不得不提到那个颇具争议的冯道。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共五十年、十几个皇帝,冯道竟然历任四个朝代、辅佐十个皇帝、为相三十余年。董事长年年换,CEO总是我,这真是“神一样的存在”!冯氏固然因为服侍数个主子而遭后世某些道德家诟病,但冯氏一生清贫、淡泊名利,生逢乱世,苦撑待变,尽力操持国计民生,积极保存文化典籍,客观上利国利民,并非道德家说的那般不堪。正如冯道传世不多的那句诗文所言,“但叫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按:一些自恃高明的俗人翘楚往往奉“名利刀下取,富贵险中求。”为处世圭臬,轩主以为,冯道却是“淡泊险中求”,那才真可谓“极高明而道中庸”!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到古代中国的千年悖论:务实者多遭诟病,务虚者往往无能。前者如冯道、王安石、吕惠卿、秦桧、张居正、戚继光、曾国藩、郭嵩焘、李鸿章、袁世凯等人;后者如海瑞、东林党人、翁同龢等人。

变法失败,罢官归隐后的王安石写过一首诗,“江上悠悠不见人,十年尘垢梦中身。殷勤为解丁香结,放出枝问自在春。”抱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的果敢精神,不惜沾染满身“尘垢”,勇往直前进行变法,却拗不过这千年悖论,悲壮而孤独地谢幕。虽然看淡了看开了,找回了内心那份“自在春”,古代中国却遗憾地辜负了一位改革家,错过了富国强兵乃至更早近代化的良机。“自在”乎?不自在!

再看看宋朝是如何重塑“王道”、紧握“笔杆子”的!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相对于举孝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等选官制度而言,是一种巨大进步,更是一种天才创造。十八、十九世纪以来通过传教士、东印度公司等渠道传入英法两国,并作为事务性文官选拔制度,也就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公务员考试”,而陆续推广至全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这绝对是“中国创造”!

但唐朝时期科举制度还很不完善,一来名额太少,惠及面狭窄。二来人为操作空间很大,考前关说现象广泛存在,唐朝大量的干谒诗即为明证。所以唐朝的科举仍是“二代”玩的游戏。真正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要等到加入了誊录、弥封等程序,从而使科举更完善的宋朝。

宋太宗曾耳闻有个落第多次的考生投奔辽国,心生警惕,从而大幅提升科举考试的录取比例,争取不使任何一个英雄站在朝廷对立面。俗话说“秀才造反,十年不成。”,轩主却要编一句加在后面,“没有秀才,造反不成。”可不要小看这些貌似只会纸上谈兵的读书人,刘邦、赵匡胤、朱元璋之所以得了天下,黄巢、张献忠、洪秀全之所以难成气候,与能否重用读书人有莫大关系。

有人评论道,当年太平天国占据天时、地利,如果能够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等读书人中的哪怕一位揽入阵营,就将占据人和,那么中国历史就将彻底改写。曾国藩正是知道读书人对于造反者的重要性和危险性,所以初办团练时,风闻有秀才投奔太平天国的嫌疑,就痛下杀手,以儆效尤,不惜背上“曾剃头”的骂名!

宋真宗时代,科举增加了往往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这一重要环节。从那时起,科举进士才真正成为了“天子门生”。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领导核心:皇帝,才变得更为坚强。新皇帝登基,往往要举行恩科,选拔一批忠于自己的科举新秀,往往就有这方面的考量。当年看着科举考生鱼贯而入,唐太宗自得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其实宋朝皇帝更有底气更有资格说这句话。

除了以上所言,宋朝重塑“王道”之举还有很多,比如强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树立“三纲五常”的绝对权威。尤其是南宋时期确立的朱子学,更是为其后的元、明、清三代所继承,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国。这是在重塑意识形态,可谓“国家大计,千年大业”!因此有学者将儒家思想形象称之为古代中国的宪法!

常常有人诟病儒家对古代中国的毒害,轩主在此化用丘吉尔的一句话为儒家辩白,“儒家治国是一种很糟糕的方式,但它是所有方式中最不糟糕的那种方式!”因为这种方式成本最低,最具操作性,最有利于治国安邦。

如果不用儒家,用法家吗?用道家吗?用墨家吗?用佛家吗?用阴阳家吗?都不行,只会更糟糕!历史证明,儒法相辅,“王道”“霸道”两不误的儒表法里中央集权体制才是最符合古代中国国情的!(按:如果化用孙中山的一个说法,就是“训政”、“宪政”相辅相成!)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沁园春 雪》一词中列举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五个王朝五位帝王,或文治斐然,或武功盖天,但若论制度成就,宋太祖开创的宋王朝绝对名列前茅。能被毛主席提到,绝不是偶然的!

相关文章

  • 宋朝的“王道”与“霸道”

    轩主近日正在阅读日本讲谈社所出《中国的历史》系列丛书之《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宋朝》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二战...

  • 《见识》第六天

    帝道、王道与霸道 差不多先生找到极致先生问到:“看了你推荐我的《见识》,关于第6章的职场上帝道,王道与霸道,我有些...

  • 王道与霸道

    其实神性和魔性的意识表现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意志展现或假想中被施加了妖术的木偶,作为集体意志成果的文明本身也同样具有...

  • 王道与霸道

    按古人的说法,霸道是与王道相对待的。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以力服人和以理服人,是就两者的根本区...

  • 从历史的视角看中美之争(5):王道与霸的较量(上)

    五、王道与霸道的较量 1、王道与霸道的区别 周武王灭商之后,曾经去找周王朝的太师箕子请教如何管理国家的问题,箕子就...

  • 2017-09-09

    公司中的王道与霸道,以日本公司为例

  • 0016#吴军#见识#职业中的三道

    见: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中谈论过“职业中的帝道,王道与霸道”。帝道,王道与霸道是三个不同的能量级,胸怀与格局也不...

  • 霸道与王道,董仲舒

    王问仲舒曰:“粤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粤有三仁。” 董仲舒曰:“粤本无...

  • 如何正确应聘惨品经理?

    应聘分2种霸道和王道 今天写霸道,有空写王道(我用的是霸道,所以先写霸道) 本来想按照不同场景和高中低级节点写的,...

  • 王道、霸道?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表象与内在规律规则。性格决定命运,不同性格底色造就了不同的理念与处事准则。image.png ...

网友评论

  • 红衫军:宋,中国文化的巅峰。但重文轻武,这就好比一个人没有拳头,只能挨打
  • 散仙圣:宋朝 造级华夏盛世

本文标题:宋朝的“王道”与“霸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tfb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