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现代诗歌与散文随笔文学散文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读《人生哲思录》有感

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读《人生哲思录》有感

作者: yuanfeier | 来源:发表于2018-06-25 23:10 被阅读33次

    一直很敬仰周国平先生的随笔,谈论的话题通常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词语,比如沉默、孤独、处世、信仰等,却关乎生命意义与人生况味。或许因为其抽象,人们往往无暇念及与思考,忙着追逐生活的苟且,不可避免会迷茫。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任凭物欲横流的时代漂白我们的语言。简短的两三个字,却在周先生的笔下浸泡出一片汪洋,每个人都可以取一瓢饮,品味那份说不出来的心声与共鸣。这本书选取的关键词涉及生命、情感、人性、精神四个方面,尽管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但不妨停下奔波的脚步驻足思考,找寻生活中速度与质量的平衡点。在此,我想就一个话题:苦难与幸福,谈谈自己的见解。因为苦难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历史也是一种对苦难的书写。尽管幸福令人向往,但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幸福只是一个短暂的阶段性终点,每个人、每个民族都需要经历苦难的洗礼,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二次诞生——于己,是精神上的超越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于整个民族,是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是跌倒后更上一层楼。

    人为什么要承受苦难,或者说世间为什么存在苦难,因为苦难和幸福可以成为一种区分标准,使平淡的世界变得立体而多彩,不至于因为缺少差别而成为一潭死水。那么谁来承担苦难,谁来享受幸福。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人的复杂性造就人的两面性,与其抱怨苦难降临到自身,不如勇于面对苦难。从另一方面来说,苦难与幸福也是不可孤立划分的,命运的打击因心灵的收获而得到补偿,这何尝不是一种苦难与幸运交织的体现。幸福的馈赠不是奢求来的,而是于潜移默化中以各种形式呈现。每个人都知晓苦难的价值,苦难不仅仅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灵上的折磨,所以才能产生灵魂层面的铸造。周先生在文中说到“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浅”。在我看来,灵魂深者必是在经历过多次苦难后造就的。这一种深,既是伤口的深入,也是思维认知层面的深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不可否认存在一定正相关性。所以,灵魂浅者也未必少受苦难,只是其没能忍受苦难的狱炼与雕刻,没能等到涅槃之时。既然同样要忍受苦难,在濒临崩溃时不妨给予自己积极的暗示,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正是一种慰藉的来源。尽管苦难如西西弗的巨石周而复始,但每一次苦难都会深化一个人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看清生命的无常与反复,归于缄默与平淡。灵魂深者绝不会肆意叫嚣,于无声处听惊雷便是他们的重生。

    因为人注定要忍受苦难,借助积极的心理机制与憧憬暗示,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虽然苦难不可避免,但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对苦难的消极心态与回避。应对苦难的第一步是忍受,纵使这是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但却能感受到其背后的力量,因为这是为重生而蓄力。但是,忍受苦难不是任凭苦难侵蚀消磨内心的锐气,这样就是萎靡不振、自甘颓废。弗兰克说得好: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我的理解从两个方面,其一,承受苦难者要具备一种坚忍高贵的态度,不应把苦难作为一种谈资与旁人分享,甚至想以此博得同情上演苦情戏,这种掉价的行为当然有悖于尊严。正如周先生所说“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受人间苦难的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其二,我们在承受苦难时应当拥有尊严感,因为这种磨炼是神圣的,而战胜之后,我们也应当受到他人和自己的尊敬。放眼历史长河,一曲苦难的悲歌流淌过无数个春夏秋冬,响彻古今。中国近现代史中不乏苦难与屈辱,鸦片战争是近代史开端,这一声炮响炸碎的民族尊严,让中国人民用多久去重新拾起。接踵而至的战争与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漫长如苦难中等待黎明、如苦难中拾起尊严。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抗日战争的胜利,可喜的是中国人民的凝聚力以及厚积薄发的骨气,宁愿为国献身,也不做亡国奴。倘若当初念及私欲,何至于流离失所;倘若当初明哲保身,何至于骁勇上战;然而倘若当初真是如此,何来那段捍卫尊严、荡气回肠的血泪史。

    苦难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可以获得民族凝聚力与归属认同感。其彰显的不再只是个人品格与英雄主义,而是整个民族的尊严与精神。历史的苦难固然沉重,但它也如一种黏合剂,使中国人的赤子之心感受到彼此的温度。风雨飘摇中纵使妻离子散,却可以感受到整个民族给予的归属。但是,周先生在文章中也提出独到观点:不美化苦难,这一点颇让我有所感触。没有必要夸张地宣扬苦难净化心灵、悲剧使人崇高,因为在我看来,苦难的真正效应是返璞归真,归于平淡。心中的杂念、民族的劣根性也不会因为苦难的洗礼而完全消除净化,只不过,幸存者能更有效地平衡期望与现实,珍惜来之不易的安稳与幸福。况且,不可否认,苦难使多少庸人沦为麻木的看客,浇灭了多少意气风发的热血。古往今来不乏造化弄人与失意颓废者,骆驼祥子、阿Q的悲惨结局、现如今的抑郁自杀者,经受不住时代的苦难,走向自我毁灭。历史的苦难需要每一个国人共同承担,这份痛苦不会因为某一个英雄而有所减轻,每一个国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由此看来,苦难既是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成熟蜕变的必经之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是对立统一的整体。我认为,苦难是铸造性与毁灭性的统合,在肯定苦难价值的同时,也应该还原苦难的客观原貌,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以客观的态度书写苦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后窗:我喜欢读周先生的文章,每每会产生共鸣。文章开始前配张图会更好😊☕

      本文标题: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读《人生哲思录》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qiu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