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远远的阳光房」授权提供
今天是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也是中国第13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提到这个节日,也许很多人还很陌生。正如每一次提到传统文化,提到非遗,总有人会问物道君:“为什么要写这些?不会觉得离我们很遥远吗?”
几年前,当踏上这条追寻中国精致生活的道路时,物道君便明白,若要拥有中国式精致的未来,我们必须立足传统文化,找回中国人曾经的精致。
图片由「李曙韵」授权提供
但常常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为什么要去写几乎消失在日常生活里的器物和手艺?它和我有什么关系?”
“非遗真的听上去很沉重,我又用不上。”
“每次看到手艺人的故事,虽然很可惜,但是我们又能做什么?”
“明知道它可能会消逝,你们为什么还要去写呢?”
……
物道君可能有点牛劲,有些事不是因为有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才有了希望。有些问题不是有了困惑就结束了,而是开始才可能找到答案。那么,今天想讲三个故事。
图片由「李曙韵」授权提供
/ 看见美好,就够了 /
那是我们这一行人第一次见到缂丝。在那之前,我们只知道它是皇家御用织物,但并不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美誉。
直到在苏州城悠然的阳光下,看见马惠娟手起手落,于是那些看上去一团混乱的丝线、梭子仿佛有了魔法般,变成了鸳鸯的细羽,在阳光下微微发光的荷叶,水中的层层涟漪。
就在这“唧唧复唧唧”的声音里,马惠娟从翠柳依依的春天,织到白雪纷飞的冬天,从19岁的小姑娘变成两鬓微霜的非遗传承人。
在那一刻,我们才真正明白那句“一寸缂丝一寸金”的含义。
如果没有那次的寻访,也许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世间存在这样极致的美。
如果我们不去写,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也看不见这样的美好。
你若要问我为什么要写传统文化的内容,为什么要写非遗手艺,我只能说:“舍不得。”
舍不得这样的美不被看见,舍不得你看不见美。
/ 人生无常,多珍惜 /
邓彬是中国金缮第一人,名声在外。但看到他修补好的那些器物时,我们依然惊叹不已。
那些被修补的边缘宛如被阳光亲吻过,是“乌云背后的幸福线”,透露着一个人对物的珍惜,对人的惜怀。
人生该是多么无常的存在。一个不小心,心爱的器物会破碎。一个浪潮过来,曾经引以为傲的手艺也会被淘汰。
邓彬选择了金缮,让残缺成为另外一种美,让无常不再是生命的遗憾,反而是美好吻过的痕迹。
图片由「石为云根」授权提供
那我们呢?物道君想,也许就是像今天这样,尽可能去寻找美好的手艺,去发现挖掘美丽的传统文化。
因为我心里有“舍不得”。不仅舍不得看不见它,更舍不得它悄无声息地消失于时代的洪流中。
至少,我们努力去看见它,努力去珍惜诚实、美好、热情的手艺,即使它终将会消逝。
如果这份“舍不得”,千千万万人中有一个你也体会到了,那就足矣。
图片由「石为云根」授权提供
/ 了解过去,是明天的希望 /
《汉声》的黄永松,在我们心目中不啻于柳宗悦的存在。
所以一见到时,我们便迫不及待地抛出心中许久的疑惑:“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觉得非遗、传统文化很重,那怎么办呢?”
黄永松讲起当年遇到的更多不解,笑道:“这已经是进步了。把每件事情都认认真真做好,自然就能做下去。”
原来,这样的困境一直都在。我们背负着丰富又沉重的昨天,在走向明天的路上,总有想卸下所有的冲动。卸还是不卸?要卸掉什么,又不该卸掉什么?
在那次采访过后,我们常常会想起那天黄永松说的一句话:“传承是一个自然系统,因为没有遗产就没有今天,正如没有父辈就没有你。”
图片由《汉声》杂志授权提供
其实,我们都曾抱怨父辈不了解年轻人的世界,但又有多少人去了解过父辈的爱恨情仇?
就像面对中国传统文化,我们总是说它不够新,想为之创新,但并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它,正视过它就是我们血脉里的一部分。
图片由《汉声》杂志授权提供
如果你再问我,为什么要去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要去发现各种各样的非遗手艺?
这一次,物道君可以肯定地告诉你:因为这是属于中国人的文化,没有谁比我们更懂它,没有人能比我们自己更应该去看见它、珍惜它、了解它。
图片由《汉声》杂志授权提供
物道君的初心,只是三个字:舍不得。舍不得属于中国人的美好不被看见,舍不得我们自己看不见美好,舍不得那些美丽黯然消失无人知,舍不得那些成就今天的过去……
因为这份舍不得,我们踏上了寻找大美中国的路,重新去寻回属于中国人的精致。也在这一路的追寻里,我们渐渐明白:传统文化终究是根植于我们的血脉里,回避不了,割舍不掉。
中国的美,只有中国人才懂。
中国式精致,只有中国人能感受,能珍惜。
文化遗产不是死物,它是我们走向明天的希望,是属于中国人的高级美。
图片由《汉声》杂志授权提供
文字为物道原创,头图图片由《我在故宫修文物》剧组提供素材,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