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隆昌寺缘何成为律宗祖庭?
这里面有段故事
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称的宝华山隆昌寺,位于道宣律师的出生地江苏镇江句容,距离南京中华门只有不到50公里。
隆昌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初名宝志公庵。曾名千华寺、千华社,明万历33年明神宗赐“护国圣化隆昌寺”额,遂名“隆昌寺”。距离南京城东中山门23公里那么说到佛家,无论宗派人人都要遵守的戒律,是如何成了一门专门修行的对象和工具,也就是成为“律宗”的?
就不得不说到律宗的创始人道宣律师了这位唐朝的大法师他的想法其实是非常的单纯的。
律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因着重研习毗奈耶及传持佛教戒律、严肃佛教戒规而得名,为唐朝高僧道宣所创,因其理论依据《四分律》,也称四分律宗。也因道宣最后在终南山修行,律宗也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佛教三无漏学中,分“戒、定、慧”三个部分;戒律为三学之首,为佛教徒一切修持的基础首先他看到的是那个时期中国的佛教,虽然重新开始兴盛,但是大家对戒律的理解却不尽相同,常常有很多的争论,也出现了很多不守戒律的状况。于是,他就非常用心的整理律藏从戒体、戒相出发规范戒行和戒法。
隆昌寺外慈舟法师纪念馆门前的狮子,慈舟法师不仅是一位持戒精微,律己谨饬的一代律师,更是近代中国致力于培育僧材、续佛慧命的僧教育家。曾创立“金山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晚年曾兼任隆昌寺住持佛教诞生于印度,中印两国相隔十万八千里,无论气候、风物乃至国情都有很大的不同,印度采集业、商业发达而中国是重农抑商,所以佛陀制定的很多戒法在中国其实并不适用,况且,还一点很重要中国的佛教徒很多以大乘自居而戒法源自小乘,被当时很多佛教徒认为是“宵宵细细”规定日常生活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他们看来很多都是鸡毛蒜皮不足为道之事。
律师,是指善解戒律的比丘,学戒、持戒,并且善于解释处理以及解答有关戒律中的各种问题者,才可称为律师,律师在佛教中的地位,相当于法律学者、法官、大法官,一般的比丘、比丘尼要求持戒不犯,未必通晓全部的律藏比如说八关斋戒中就有不得坐高广大床,不涂香花蔓,那就有人把《阿含经》搬出来说事,阿含经云床高一尺六寸,非高也;阔四尺,非广也长八尺,非大也。那,什么才叫“高广大床”?
当时,有很多的争论,其实,这些人的理解是有问题的!佛陀的原意是不具备一定的功德修为不得升座为人讲法盖中印两国语言习惯不通导致 。
实际上我们,今天看到的戒律是来自于佛陀寂灭之时,阿难尊者、大迦叶尊者,这些弟子向佛陀的提问阿难问:您在世时,我们依佛为师。您涅槃后,我们依谁为师?您在世时,您的言教大家易生信解可您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当时的回答是:我不在时,以戒为师。所有的经书的起首句均写上:如是我闻,流传到中国的是上座部的四分律因为来源于昙无德部(法藏部)译师分四次复述,佛陀传下来的遗训,所以叫:四分律。
四分律,佛教书。原为印度上座部佛教系统昙无德部(法藏部)所传戒律。后秦时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共六十卷。因分四部分,故名道宣律师很刻苦很用心,也倾注了相当的智慧聪明,把大乘的精神放进了这个属于上座部的四分律里面,然后发展出一种中国独家的律宗。
明清之后,律宗的门庭更替,其传播的中心回到了江南一带,宝华山隆昌寺成为了律宗的祖庭,了解完了这段佛陀寂灭之后教导僧众要“以戒为师”的遗训以及戒律在中国佛教徒弘法时所历经的曲折过程。
让我们正式走进这座律宗的祖庭的山门,去看一看它与普通的禅宗、净土宗的寺院究竟有哪些不同。
布萨堂和戒台,是参访这座律宗寺院的重点, 有“律宗第一名山”的宝华山,北临长江,西与南京钟山,栖霞山绵延相连,据记载南朝梁天监元年,宝志和尚曾结庵于此,传法授戒。
隆昌寺位于宝华山上,周围众多山峰似莲花瓣,隆昌寺如莲房一般端坐其中;从隆昌寺处看去,好像众山峰在向隆昌寺点头但宝志之后,宝华山一度荒废千年之久,直到明代嘉靖年间,才有人慕名来山建寺,重振宝华山佛教,之后明神宗敕赐大藏经并改寺名为护国圣化隆昌寺。
网友评论